三天後,李明站在挪威特隆赫姆附近的一座山坡上,眺望著下方的峽灣。深藍色的水面在陽光下閃爍,遠處的雪山倒映在平靜的水中,構成一幅壯麗的自然畫卷。
“風元素殿堂應該就在這片區域,”他對身旁的林雪說,檢視著玉佩上顯示的模糊地圖,”但具體位置還不夠清晰。”
從日本撤離後,守夜人立即安排了秘密行程,將核心團隊轉移到北歐。此時,李明、林雪和王教授已經抵達挪威,開始尋找風元素殿堂的線索,而藤原則留在亞洲,協調陰陽廳與守夜人的聯合行動,監視混元派的動向。
“根據當地民間傳說,這一帶曾是古代北歐薩滿聚集之地,”王教授解釋,翻閱著筆記,”他們信仰風神瓦力,認為這些峽灣是神靈呼吸的通道。從源力角度看,這與風元素殿堂的特性高度吻合。”
他們沿著山路繼續前進,目標是據說藏有古老石刻的洞穴。當地守夜人聯絡人——一位挪威歷史學家漢森教授已先行一步,在山洞入口等候。
“這一區域的地下結構極為複雜,”林雪檢視著地質地圖,”大量冰川活動和地殼運動創造了錯綜複雜的洞穴系統。如果風元素殿堂真的在這裡,入口可能隱藏得非常巧妙。”
隨著他們接近目的地,李明感受到木之鑰和玉佩的微妙波動。四種元素能量——水、火、土、木——在他體內流轉,相互影響,創造出一種全新的感知能力。他現在能夠識別更加微妙的源力波動,特別是當不同元素相互作用時產生的獨特模式。
“有意思,”他突然停下腳步,閉上眼睛感受,”這裡的源力流動...與我之前經歷的都不同。更加...流動,更加自由。”
林雪點頭:”風元素的特性——變化無常,難以捕捉,卻又無處不在。”
下午晚些時候,他們抵達了約定地點。漢森教授——一位六十多歲、精神矍鑠的老學者已在洞口等候。
“歡迎來到'風之低語洞穴',”他用帶著濃重口音的英語打招呼,”這裡是挪威最神秘的地方之一,也是我研究了三十年卻仍有無數謎團的課題。”
漢森教授將他們引入洞穴。入口處平淡無奇,但隨著深入,牆壁上開始出現精細的石刻——風格獨特的圖案,既不同於傳統的北歐符文,也不同於他們在亞洲見過的姆大陸符號,卻似乎是兩者的某種融合。
“這些石刻記錄了一個古老傳說,”漢森解釋,照亮一面特別完整的壁畫,”關於'天空之民'的故事——一群能夠操控風的人,據說他們從天而降,教導古代北歐人氣象預測和航海技術,然後在大災難來臨時返回了他們隱藏在山中的家園。”
“天空之民...聽起來像是姆大陸的一支分支,”王教授評論道,仔細研究著石刻中的人物形象,”可能是大災難後逃到北歐的一群元素引導者。”
洞穴蜿蜒曲折,時而寬敞,時而狹窄,但始終有一股奇特的氣流流動,即使在最深處也不會感到悶熱或缺氧。李明注意到,這氣流似乎有一定的規律,如同輕柔的呼吸。
“最有意思的部分在這裡,”漢森教授領他們來到一個圓形洞廳,中央是一根粗大的石柱,上面環繞著七個風格各異的符號,”我花了二十年研究這些符號,發現它們代表七種不同的氣象現象:微風、強風、暴風、旋風、季風、熱風和寒風。但更奇妙的是,在特定日子,當外面颳起特定方向的風時,這個石廳會產生奇特的音響效果,彷彿整個山體在歌唱。”
李明走近石柱,立刻感受到一種熟悉又陌生的源力波動。他取出玉佩,發現它對第五個符號——代表季風的標記有明顯反應,開始發出微弱的青色光芒。
“這是某種認證機制,”他輕聲對林雪說,”類似我們在之前殿堂看到的。”
“但似乎還缺少什麼,”林雪觀察道,”反應不夠強烈。”
王教授檢視著石柱底部的一圈小型凹槽:”看這裡,像是需要某種特定物品放置其中。”
漢森教授好奇地看著他們的互動:”你們似乎對這些古老遺蹟有獨特的理解。我研究多年,卻從未見過這種...反應。”
李明思考了一會兒,決定坦誠部分資訊:”漢森教授,我們相信這個洞穴與古代'元素殿堂'網路有關,特別是風元素殿堂。我們正在尋找進入的方法。”
老教授的眼睛亮了起來:”元素殿堂!我在古籍中見過這個概念,但一直以為是神話隱喻。如果真實存在...這將改寫我們對古代文明的理解!”
在簡要解釋了他們的發現和使命後,漢森教授變得更加熱情,主動分享了他多年研究的細節。
“根據我的考古發現,這個洞穴系統下方可能確實存在更大的人工結構,”他展示著一份複雜的地下地圖,”但所有明顯的通道都在古代地震中被封閉了。如果還有入口,一定極為隱蔽。”
李明再次仔細檢查石柱和周圍環境。漢森提到的”山體歌唱”現象引起了他的注意。風元素以聲音和振動為媒介...也許入口的啟用與聲音有關?
“教授,您能詳細描述一下那種'歌唱'現象嗎?”他詢問,”具體是什麼樣的聲音,什麼條件下會出現?”
“最明顯的是每年春分和秋分時節,當西北風以特定角度吹入峽灣,”漢森回憶道,”聲音很難形容...像是遠古的呼喚,同時低沉又高亢,彷彿來自另一個世界。更奇妙的是,聲音似乎能引發特定的情緒和景象,許多聽過的人描述看到了相似的幻象——一座懸浮在雲端的城市。”
“空中城市...我在姆大陸文獻中讀到過類似描述,”王教授興奮地說,”被稱為'風之殿',據說是風元素引導者的聖地。”
李明突然有了靈感:”聲音是鑰匙!我們不需要等待特定的風,而是要重現那種聲音模式。”
他開始檢查石柱周圍的結構,注意到洞廳的形狀實際上是一個精確的聲學設計,能夠放大和引導特定頻率的聲波。石柱上的七個符號可能代表七種不同的音調或振動模式。
“我想我知道啟用方式了,”李明告訴團隊,”我們需要用源力創造特定的聲波模式。”
他取出所有四把鑰匙——玉佩、火之鑰、土之鑰和木之鑰,將它們按照石柱上符號的排列方式放置在周圍的凹槽中。然後,他閉上眼睛,嘗試調動四種元素能量,按照石柱上的季風符號指示的模式振動。
起初,只有微弱的嗡鳴聲。但隨著李明逐漸掌握節奏,聲音開始增強,迴盪在整個洞廳中。四把鑰匙各自發出不同顏色的光芒,光線交織形成複雜的圖案,投射在洞穴頂部。
林雪和王教授也加入進來,利用自己的源力技能輔助李明,穩定能量流動。漢森教授則驚訝地看著這一切,難以置信地喃喃自語:”三十年...三十年的研究,終於...”
當聲音達到某個臨界點,整個洞廳突然開始震動,但不是危險的那種,而是一種有節奏的律動。石柱中央裂開,露出一道螺旋向下的階梯。同時,鑰匙們漂浮起來,回到李明手中,光芒逐漸消退。
“開啟了,”林雪輕聲說,看著那道黑暗的通道,”風元素殿堂的入口。”
漢森教授激動得幾乎說不出話來:”這...這是考古學上的重大發現!我可以跟隨嗎?我必須親眼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