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微光剛剛越過山巔,李明就已經收拾好行裝,準備啟程前往西藏。睡了一整夜後,他的體力已經基本恢復,源力也重新充盈體內,帶來一種溫暖的能量感。
營地門口,林雪和一名他不認識的中年男子正在等候。男子身著普通便裝,但舉手投足間透露著軍人的氣質。
“李明,這是王教授,”林雪介紹道,“國家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同時也是守夜人的高階顧問。他將和我們一起前往拉薩。”
王教授和藹地微笑,向李明伸出手:“久仰大名,李明同學。你在困難情況下展現的能力和冷靜令人印象深刻。”
李明回握他的手,感到一絲熟悉的源力波動—王教授顯然也是一名引導者,雖然能量特性與林雪和自己都不同。
“我們的飛機在臨汾機場等候,”林雪說明,“那是一架軍方特別調配的直升機,將直接送我們到拉薩。路上約四小時。”
旅途平穩無事。直升機內部經過特別改裝,比普通軍用直升機更加舒適。王教授大部分時間都在研究一本古籍,偶爾做些筆記;林雪則在檢查裝備和檢視情報;李明則利用這段時間練習控制源力。
他發現自己對水的親和力確實異常強大。即使是機艙內溼度很低的空氣,他也能感知並聚集微量水分,形成小水珠在指尖跳動。更讓他驚訝的是,他似乎能夠感知遠處的水源,就像雷達一樣。
“水元素引導者,”王教授注意到他的練習,評論道,“這是罕見而強大的親和力。深淵文明中,水元素被視為生命之源,也是最難掌控的元素之一。你的天賦相當特殊。”
“每個引導者都有特定的元素親和力嗎?”李明好奇地問。
“是的,雖然有些人可以操控多種元素,但通常都有一種主要親和力。林雪的是光元素,能夠操控光和熱能;而我的親和力在於金屬元素。”
“這些親和力是怎麼決定的?”
王教授思考片刻:“部分由基因決定,部分由個人特質和生活經歷塑造。有趣的是,親和力往往反映了一個人的核心性格。水元素引導者通常適應力強,看似柔軟卻能穿石擊堅,就像水一樣。”
這個解釋讓李明若有所思。的確,他一直認為自己是個適應力強的人,能在各種環境中找到生存之道。但他從未想過這種特質會與某種神秘能力相連。
直升機開始下降,窗外已是拉薩的景色。布達拉宮巍峨地矗立在高原上,白牆紅頂,莊嚴神聖。李明想到那把隱藏在其下方的金屬鑰匙,不禁感到一陣期待和不安。
然而,直升機並沒有降落在市區或機場,而是繼續飛向城外的一片山區。最終,他們降落在一個被高山環繞的隱蔽谷地中。谷中有幾棟現代化建築,周圍設有嚴密的安保措施。
“歡迎來到'朝陽站',”林雪介紹道,“守夜人在西藏的秘密基地之一,專門研究高原地區的深淵現象。”
他們剛下直升機,就有一隊人員迎上來。領頭的是一位中等身材的中年女性,鷹鉤鼻,銳利的雙眼,給人一種不怒自威的感覺。
“林上尉,王教授,”她簡短地點頭致意,目光落在李明身上,“這位就是李明?我是何梅,朝陽站站長。”
李明禮貌地問好,注意到何站長的制服與林雪的略有不同,肩章顯示她的軍銜更高。
“情況有變,”何站長直入主題,“我們需要立即開會,詳細分析你們的發現和下一步計劃。”
基地內部比外表看起來要大得多,明顯經過地下擴建。主控室裝置先進,大型顯示屏上顯示著各種監測資料和地圖。幾名工作人員在各自的崗位上忙碌著,氣氛緊張而專注。
“三天前,北京時間凌晨2點14分,我們的監測網路檢測到布達拉宮區域出現了強烈的源力波動,”何站長站在中央顯示屏前解釋,“這與你們在九龍山發現的時間非常接近。隨後,當地監測人員報告了一系列異常現象:水井水位變化、儀器故障、甚至有目擊者稱看到古老建築物周圍出現了'幻影'。”
顯示屏切換到一組照片,展示了布達拉宮周圍模糊的光影,形狀類似於已經不存在的古代建築。
“這些是時間殘影,”王教授解釋,“當界門不穩定時,過去的影像會暫時滲透到現實中。這通常是源力洩漏的徵兆。”
“更令人擔憂的是,”何站長繼續道,“昨天我們的偵察小組在布達拉宮西側發現了這個。”
螢幕顯示了一張照片:一個金屬碎片嵌在岩石中,形狀和材質與九龍山洞穴中那個沉默守衛極為相似。
“守衛已經在這裡活動了,”林雪凝重地說。
“不只是活動,”何站長糾正,“他們在搜尋。根據我們的情報,至少有三個守衛單位在布達拉宮區域被目擊,雖然它們使用某種隱形技術避開了普通人的視線。”
這意味著競賽已經開始—李明和守夜人與沉默守衛正在爭奪同一件憑證。
“鑰匙的具體位置在哪裡?”何站長轉向李明。
李明回想從晶體核心獲取的影像:“布達拉宮下方的一個地下空間,看起來像是一個古老的修行洞窟,被後來的建築掩蓋了。入口處有一個特殊的符文標記,形狀像是三角形中有九個小圓。”
王教授立即在平板上畫出這個符號,向大家展示:“這是深淵文明中'知識守護者'的標誌。這個符號在西藏地區的一些古老遺蹟中也有發現,但一直被誤認為是佛教符號。”
何站長點頭:“我們有布達拉宮的詳細地圖,包括旅遊區之外的區域。但要在不引起注意的情況下搜尋地下空間仍然是個挑戰。”
“更大的問題是沉默守衛,”林雪指出,“如果他們也在尋找入口,我們很可能會再次遭遇衝突。”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分成兩組行動,”何站長解釋了計劃,”第一組由林雪帶領,包括李明和特戰隊員孫強,負責尋找憑證;第二組由王教授領導,配合基地技術團隊,在外圍建立干擾網,減緩守衛的探測和行動。”
她轉向李明:“你的源力感知能力對定位入口至關重要。另外,根據記錄,只有繼承者才能安全取出憑證,其他人觸碰可能會觸發防禦機制。”
這項任務的重量突然壓在李明肩上。雖然他在九龍山已經經歷了一次危險,但那更多是被動應對;而現在,他將主動深入一個可能有多個守衛巡邏的區域,尋找一件他們同樣想要的物品。
“什麼時候行動?”他問道,努力保持聲音平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