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幌一打出去,瞬間就火遍了燕京城。
不少的百姓都是慕名而來。
但久而久之,百姓們就明白了,根本就沒用!
無非是在菜裡面多加了些枸杞、山藥、大棗啥的。
吃不好,反正也是吃不壞。
很多的店家見有利可圖,也都弄出了稀奇古怪的擦邊球招幌。
但如此一來長久下去,招幌的可信度也就下降了。
不過,打招幌這種手段依舊是新店開張打響知名度的最好方法。
招幌不就是為了宣傳的嘛!
如果要是能在孔明球上面打招幌呢?
那豈不是效果要好到爆炸?
有了想法,十多個大商人就湊了一筆錢,他們找到周家兄弟向他們訂購了一隻孔明球。
這些商人們直接成立了一家商社,準備在孔明球上面打招幌。
周家兄弟因為這樣一個小小的試驗,也算是熬出了頭。
另一邊,花河府。
此時正有一名年輕人,正在為他公司賬上的銀子在發愁。
這個年輕人名叫和良,他是一名自學成才的工匠師傅。
和良的出身可是一個很大的家族!
他的家族是最早一批使用上紡織儀的工坊主。
現在和家的紡織廠在整個江南地帶都是數一數二的。
和良的父親,也只有和良這麼一個好大兒。
但問題在於,和良本人對繼承家族紡織廠的生意,根本就沒有一點興趣。
他最最痴迷的就是蒸汽車頭和軌道車!
為了能夠一睹蒸汽車頭的真容,和良可以一個人遠去海州港,等了一個多月。
每天他都是和港口上的工人們同吃同睡,就是為了能夠近距離的看一看蒸汽車頭是個什麼樣子。
等他家裡從海州港把他拖回花河府的時候,和良託關係花了很大一筆錢,買了一臺報廢的蒸汽車頭。
和良與父親大吵了一架之後,就帶著母親偷偷給他的私房錢,還有他自己這些年攢下的積蓄,開辦了這家和良機械商社。
不過,商社沒開多久,和良很快就轉變了想法。
江南的水路甚多,真要修建軌道車的話,那可是要花費很大經歷,而且也要耗費很多銀子才行的。
對於他來說,這種事情簡直就是痴人說夢,根本就沒法實現的事情。
他就想著,能不能變通一下呢?
於是一個念頭就萌生了出來!
他打算試試,可不可以把蒸汽車頭直接按在船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