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景很快就想到了一個很好的辦法。
礦源大會上已經確定下來了朝廷正統學術,方景乾脆就讓付薪翰作為朝廷的欽差,巡遊大契境內各地的公學院建造情況,同時在考察一下取消了鹽引制度後,百姓們是否可以吃得上放心的平價好鹽。
說白了,就算是替皇上巡視全國的工作了吧。
當然,這是個非朝廷大員不可擔任的職位。
等方景一旨令下後,滿朝文武皆驚。
當朝兩大丞相,全都要離開燕京城?
羋天正和付薪翰立刻就上書奏表,既然自己要離開燕京城,那就必須要辭去丞相之職!
但方景卻沒有同意他們的奏請,而是直接壓下來,還明著表示他們依然是當朝丞相,政事堂的位置還給他們留著。
政事堂一下就沒有了丞相坐鎮!
一場無比的風波,正在燕京城中悄然醞釀。
誰能成為下一個丞相?
大契的丞相位也是經過了長期的演變而來的,立朝初期的時候政事堂也只是個朝廷詢問的衙門。
那個時候大契直接撤掉的丞相這個職位,政事堂只作為輔佐君王的諮詢部門。
在那個時候的政事堂,和翰林院等部門一樣,都是內朝的小部門,並沒有凌駕於六部之上的特權。
只是在後來經歷了一系列的變革,政事堂也從原來的輔助衙門變成了如今統帥六部的決策衙門。
不過,每一個朝代的政事堂都有自己的叫法,而且權力方面也是大不相同的。
先皇時期,皇帝勤政,什麼事情都喜歡個親力親為,所以那個時候的政事堂的權力並不是很大,所有丞相的位置也是說換就換。
丞相在朝廷中的威望也不是很高,更像是一個虛擬的擺設。
那個時候坊間是有一句民謠的,叫,紙糊的丞相,泥尚書!
說的就是丞相的權力是很卑微的。
不過到了方景這一代,他比起他的父皇來,就顯得有點懶政了。
於是更多的權力就集結在了政事堂之中,丞相之位也顯得很重要了。
羋天正和付薪翰,那可都是經驗老到的大臣。
羋天正更是有滿身的才能。
現如今政事堂的權力之大,估計在歷朝歷代當中都是無法想象的。
這樣的丞相,完全配得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
這樣的丞相,又有誰不想試著做做呢?
羋天正和付薪翰二人同時外派,那麼肯定要有人遞補進政事堂來把持日常。
現在朝廷中能有資格成為丞相的,那也就是六部尚書了。
按照慣例,羋天正應該推薦自己的接任人選。
他選擇的是吏部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