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傳言說,西方歸來的隊伍叫東行營隊,領隊的主將是個身高九尺力拔千斤的大漢,手下更是能人異士眾多,據說還有身量高達丈二的小巨人……隊伍中的幾大家族中,都是出自傳說中大唐的名門,甚至還有曾經皇族的後人……
另有傳言說,西歸之人全民皆兵,所乘巨大馬匹傳為昆侖以西的天馬,可載人萬裡賓士,該部所用兵刃皆為上古所授秘法,能切金段玉,斬殺沿途匪盜無數……
還有荒唐一點傳言說,西來之人有奇異法術,能讓十數萬人不吃不喝而不覺得勞累,所以才能穿過夏季酷熱的瀚海沙州,才不不會因為饑渴導致半途而廢,而後行至靈州,更用術法限制了烏塔人的行止,故數千人被屠戮殆盡而無任何折損……
因為沒有能讓所有人信服的官方言論,所以世俗傳聞便變得眾說紛紜,各種傳言都有人支援並信任,雖說有的傳言荒誕了些,但是沒有任何人貶低現下靈州那裡隊伍的強大,這幾乎是所有人都認同的。
只是……因為對方並未對會州做出任何不好的舉動,所以外人強大與否與自己沒有切身的利害關系,這種傳言終究不過是無關痛癢的飯後餘暇的消遣……
但到靈州之地建設完臨時的居所,開始拉攏周圍的小部族,並構建了一個榷場作為互通有無之地,一些有經營意識的小部族拿了交換的砍柴斧子、菜刀、鍋子之類賣到了會州市面上,事態便開始有些不同了——那些窮困的下層民眾聽說可以用勞力來交換到食物甚至各種物件之後,許多人開始有了各種不同的想法。
一些好逸惡勞的家夥開始搜刮各種訊息,然後試圖把這些訊息出賣給那些過往的商人,他們不敢直接對靈州做些什麼,但販賣訊息本就是這些人多年的生存之道;另外有些因為各種原因生活困苦的人則開始打探靈州對外人的態度,如果可以,他們也希望能夠像那些小部族的人一樣用力氣來換取些收入;此外還有些在本城地位不高的人,這些人多是漢裔,他們有些生存的技能,偏又不受城內統治者黨項人的重視,同時他們也是眼光最敏銳的家夥,為了尋找更好的生機,對靈州加以關注實在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只是,靈州的變化實在太過於迅速,未等一眾心思萌動的人真正開始行動,一個讓所有人感到驚嘆的訊息傳了來——那位彪悍的統兵將主為手下千多人舉行一次集體婚禮!
婚喪嫁娶在哪裡都不過是平常事,但是為千多人集體舉行婚禮可就不是簡單的事情了。它不僅意味著要消耗大量的財力,還意味著那隻人馬裡面有完整的禮法制度,是有規矩的存在!
若說前者,河西一帶很多傳承先唐而來強大的地方勢力都具備同樣的財力,但是後者?還是算了吧,多數勢力的統治者都是貪財好色的家夥,所謂禮法制度全被拋諸腦後,他們恨不得把所有能生育的女人都拉到自己的宅子裡面,偶爾一些能夠體恤下屬的統治者,也不過是把玩膩了的女人賞賜給手下,至於婚禮?別開玩笑了,賞你一個人暖被窩就已經不錯了,還想奢求其他?
鮮卑、回鶻、黨項、契丹各個草原部族的內部野蠻不堪,拳頭為王才是硬道理,很多部族頭領完全不在意手下人所思所想,對他們來說,戰士是消耗品,女人同樣是消耗品,沒有了再抓再搶就是,偶有開明一些懂得照顧部族兄弟的,也不過是搶掠了女人推進各自的帳篷草草了事,至於婚禮之類的花頭玩意兒?是沒人在意的。
在這種背景下,區區一個千人集體婚禮的訊息,使得很多事情變得不一樣了。
唐亡之前,河西就已是混亂之地,唐亡之後,又亂了一百年,經歷瞭如此之久的混亂,又有誰不希望安安穩穩的過幾天消停日子?即便那些有點錢財拉了百多千多人馬稱令一方的家夥,也不過是為了自保或者投機罷了,那些每日裡號稱天不怕地不怕的家夥真的喜歡每天刀頭舔血的日子嗎?
並不盡然,因為在混亂而摸不清人心的情況下,即便是強壯的野牛也要把自己的牛角上綁上兩把尖刀,否則說不準什麼時候就會被人宰掉吃了。
說的直白些,危機意識而已。
而今,一隻新來的勢力,一個強大的勢力,一個有規矩的勢力,一個體恤士卒甚至能夠為手下人的血脈繁衍考慮的勢力出現了,一切馬上開始變得不同了。
——————————————————————————
1上元節,農歷正月十五,也稱元宵節、上元佳節、小正月、元夕和燈節,現為春節之後第一個重要傳統節日。這個節日起始於西漢年間,武帝時期,為祭祀“東皇太一”的祭祀日,當時只稱為正月十五、正月半或者月望之日,隋時稱為元夕或元夜;及至唐時,因受道教影響才改稱為“上元節”,唐末偶有稱呼為“元宵”,“宵”字在在古時為夜晚的意思,“元宵”則是簡稱,指的是上元節的晚上,而不是類似今天被代指為湯圓類的食物;有宋之後,某些地方改稱為燈夕;及清朝,有地稱為燈節。
………………………………………………………………………………………………
附:感謝書友“星晨晨曦紫”“eofu”“悲傷的彈痕”“kgb136”“黯月子”“山村俗子”六位的點幣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