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月照茅亭》,東漢蔡邕所作。此曲最早見於《神奇秘譜》,後收錄於《浙音釋字琴譜》、《風宣玄品》、《重修真傳琴譜》、《琴苑心傳全編》等琴著譜集中。
《西麓堂琴統》記載雲:臞仙曰,是曲者,或謂蔡邕所作,或曰左思。
蓋曲之趣也,寫天宇之一碧,萬籟之鹹寂有孤月之明秋,影涵永珍。當斯之時,良夜寂寥,迢迢未央,孤坐茅亭,抱琴於膝,鼓弦而歌,以訴心中之志。
但見明月窺人,入於茅亭之內,使心與道融,意與玅合,不知琴之於手,手之於琴,皆神會也。
其趣也如此。
《琴苑心傳全編》言:是曲晉左思太沖所作也。蓋當天宇一碧,萬籟鹹寂,孤月明秋,影涵永珍,良夜寂寥,迢迢未央,孤坐茅亭,鼓弦而歌。但見明月窺人,使心與道融,意與神合,其趣如此。
……
琴曲以按音開始,音色低沉委婉,古調幽幽,意趣深遠。
天蕩蕩,月殊光,影涵那永珍,照徹茅亭上。有山客開窓,憶今那追往成長想。
秋夜蕭索,月色更添幾分悽清,茅亭夜寂,不禁讓人”好懷無極天靑碧。”
琴聲悠遠,月色如清霜,眾人只覺得眼前一晃,周身環境便是一變,他們已處於茅亭之中。伸手微握,便似有一汪月光被掬在手心,瑩瑩閃動,令人心旌搖曳。
眾人抬頭望向亭外青冥,便是滿眼明月,好似那明月一早便在九天之上窺視著眾人,結果眾人一抬頭,便跟那月亮撞了個正著。
茅亭坐,夜如何。窺人那明月,問我何不可。我無他,合太和,致中和,幽人興趣多。
月亮很遠,卻又似乎很大,清輝如紗,籠罩著眾人,發著朦朧的光,似乎連心底都被照的透亮,整個人無塵無垢,所有雜亂翩飛的思緒盡皆收斂,然後漸漸消融在那如水的月華中。
月色悄無聲息地蔓延至眾人的全身,更是從每一個人心房的縫隙處輕巧滑入,不驚起一絲波瀾。
眾人一時間只覺得神思清明卻又杳渺,似乎化身那一輪明月,俯瞰天地,悠遊六合。
月下茅亭客,天涯萬裡心。謾沉吟,寥寥懐抱古尤今。涼露夜駸駸,楚雲深。西風何處謾敲砧,羈情旅思最難禁。更憐更漏沉沉,無可意,少知音。
兔魄光千裡,梅人影一林,高人良夜幽尋。一樂堪任,弄晴陰,秋光暗碧岑。憶登臨,優遊緩步,消條煩襟。晚雲落葉氣蕭森,商音呵細聽,美酒呵頻斟。
趙啟徵眉目微鎖,打挑勾擘,琴音淡淡,韻味悠長。
眾人突覺一陣天旋地轉,回神後,恍然自己還在茅亭之中,身上月色輕籠,那一輪明月仍舊高高懸掛在天邊,有薄薄的雲霧繚繞,如此的遙遠,適才的經歷好似一場異常虛幻的夢境。
此時已是月上中天,更深露重,他們卻是全然不知寒,仍舊有些愣愣出神,茅亭外秋月如霜,照亮他們怔然凝視的臉。
忽然間似有細碎聲響從他們身邊傳來,下意識地側身偏頭,只見一道士捂著額頭呻吟著從石桌上起身,露出的臉上帶著酒醉初醒的迷濛與空白,月色冰涼,茅亭靜默。
怡情雅調輕淸,楚意商聲,皓月明明。倚誰聽,道人酒醉初醒,秋月茅亭。
曲至尾聲,趙啟徵挑三絃,打五絃,按音、散音的結合,使琴音越發的低婉沉厚,直至曲終,嫋嫋餘音凝而不散,激起一圈圈漣漪,波動在眾人的心湖。
……
“啪啪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