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志裡的內容到沒有什麼特別的,主要就是恭喜林漠再創佳績,成功入圍四藝競演古琴組的決賽,以及對林漠在複賽中演奏的一些點評之類的,最後自然就是期待林漠在決賽裡大展拳腳、收獲榮耀的寄語。
雖然《帝都週刊》因為林漠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理所當然地是站在林漠這一邊的。
林漠取得的成績越好,他們的收獲也就越多。
但即使如此,他們也不敢在文章裡明目張膽地說林漠會取得何種成績,只是模糊地希望林漠取得好成績。
他們想相信林漠,卻又有點不敢相信,生怕到時被狠狠打臉。
林漠能入圍決賽,已經讓他們大吃一驚了,簡直有種天上掉餡餅的感覺。
林漠在決賽的表現他們不甘妄言,雖說即使是第八名就已經遠遠超乎他們的預期了,但既然都已經走這一步了,他們自然就開始有更高的期待了,內心的渴望漸漸滋生,無法控制。
即使林漠的名次只是前進一名,對於他們《帝都週刊》而言也是有很大的不同的,那就意味著更大的爆點,更大的關注度,與更大的銷量!
對於他們來說,林漠的名次每前進一名,就是一個巨大的勝利。
畢竟林漠是黑馬,畢竟林漠才十七歲!
……
林漠抿了一口清茶,拿起桂花糕咬了一口,清甜的香味瞬間佔據了整個口腔,甜而不膩,入口即化,而且不粘牙,嗯,林漠微微眯起眼睛,幾分懶散,很好吃。
十月的午後,是帶著桂花香氣的。
……
“錚~錚~錚”琴室裡幽遠古拙的琴音沉沉響起,檀香嫋嫋間,人的心便越發靜了。
琴曲以散音開頭,寥寥幾個音,便似有一副泛黃的古老畫卷緩緩拉開,幾許陳舊卻猶如陳釀般醇厚的氣息彌散開來,整間琴室越發的凝肅起來。
曲名——《韋編三絕》,又名《讀易》、《秋夜讀易》,由孔子“韋編三絕”的故事演變而來。
《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老夫子“讀《易》,韋編三絕”。韋,熟牛皮。古代用竹簡寫書,以熟牛皮繩把竹簡編聯起來叫“韋編”。相傳孔子晚年喜歡讀《易》,因經常翻閱而使韋編磨折多次叫“韋編三絕”。
《琴學初津》曰:是曲,音節抑揚,高之如升霄漢,下之如履平坦,為初學之津樑,入手之門徑,曲短情長,為小操之白眉,舊譜雜用五絃五徽,九徽,七絃六半等位,是林鐘之角位,用之明明分為兩調,殊非古法,是譜悉為釐正,而音始恬靜,古人制曲,不兼二調,今之坊譜,類皆不論,由於較核未精耳。
凡諸琴曲,和平中正,直追三代母音,豈與世樂所同日語哉。良士。
林漠或勾或挑,琴音連綿,開啟的畫捲上漸漸有人影浮現,略顯粗糙的筆觸,古老的色調,卻絲毫不損人物的半分氣質,大雅君子,神融氣泰,讓人心折。
一頭白發在燭火的照耀下被暈上了一層淺金的光,單手負後,一手執書,手不釋卷,孜孜不倦,樂以忘憂。
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夫子之風,山高水長。
琴聲低吟,猶若黃鐘大呂,聲波無形,震撼人心。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錚~”琴聲嫋嫋,琴曲結束。
《韋編三絕》,乃琴曲之珍品,德音雅樂,曲短境深;剛柔相濟,天人合一;涵容攝遠,意猶未盡;學聖希賢,此曲臻境!
……
曲畢,林漠雙手自然下垂在身側,有些愣愣地望著膝上的“獨幽”,今天在練習間隙演奏這首曲目,未嘗沒有以先賢聖人的學而不厭、學無止境的治學態度勉勵自身的想法,學海無涯,琴道無涯,他要做的還有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