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對該曲解題為:蓋取其秋高氣爽,風靜沙平,雲程萬裡,天際飛鳴。借鴻鴣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也。……通體節奏凡三起三落。
初彈似鴻雁來賓,極雲霄之縹緲,序雁行以和鳴,倏隱倏顯,若往若來。其欲落也,回環顧盼,空際盤旋;其將落也。息聲斜掠,繞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彼應,三五成群,飛鳴宿食,得所適情:子母隨而雌雄讓,亦能品焉。
《琴苑心傳全編》雲:按是曲,陳子昂作。蓋取清秋寥落之意,鴻雁飛鳴,秋中之景物也,故於此以寫之。
《五知齋琴譜》言:乃臞仙所作也。雖小曲而意味深幽,乃入門之正路。但琴中平沙有各家彈法,種種不一。此特擇其意之純正恬雅者入之。
《蕭立禮平沙落雁譜》曰:按此曲本臞仙所作也。亦作有飛鳴吟、秋鴻、鶴鳴九臯諸曲,斯曲抑揚起伏疾徐之聲,摹物理多、寡、聚、散、起、落、飛、鳴之神,其一種天機自然,曲傳達室指下,深於音律者自可知之。
……
隨著恬淡清奇的琴聲,恍若一個泛黃的卷軸在眾人眼前緩緩展開,只見其上,秋日的天空清朗無垠,幾點黑影遠遠而來,下方的大江澄清如鏡,映出空中飛掠的黑點,正是“鴻雁來也楚江空,碧雲天淨。長空一色,萬裡動微茫,江涵秋影。”
畫卷中的景象猶如水墨般暈染開,又漸漸勾勒出一副全新的景象:江涵秋影,風瀟瀟,送旅雁南歸。只見那一雙雙封,擺列頭著字樣兒在天際。數聲嘹唳也,不勝怨,誰知。
一聲聲尖銳清亮的雁鳴劃破天際,回蕩在廣闊的天地間,餘音嫋嫋,讓人回味悵惘。
琴聲一轉,徐徐幽暢,眾人隨著琴聲見到了“楚江秋老,蕭疏兩岸蘆花”,也見到了“和那千樹丹楓,一輪明月,的也風波蕩漾,吹動雁行斜。”
更有“又見雁行兒背流霞,向那水雲落下。呀呀的漸離的雲漢路,而共立在那平沙。”
“相呼喚也吱喳,無羈絆的也堪誇。”
琴聲更為幽遠,暮色漸深,夜幕降臨。眾人不由睜大眼睛,豎起耳朵,不放過一絲音節的變化。
“夜深人靜也,底事又驚飛,棲止不定。只聽啞啞的也一聲清,撲撲的亂攘波影,紛紛的嘈雜也恁悲鳴。”
“想只為江楓漁火相近了蘆湖,怕受人機矰。故不辭勞頓也,冥然避戈騰。”
琴聲靈動,竟把秋雁的神態舉止描摹得入目三木,活靈活現,耳邊的雁鳴更是不絕於耳,或輕或重,或高亢或低沉,甚而,還有秋雁翅膀撲稜的聲音。
驀地,指尖撥動,一個高亢的琴音破弦而出,直沖耳膜,徘徊不去,令人怔愣。
“試看他飛上雲端,擾擾攘攘,只在空際迴旋。猛可的又群然一聲劃剌江臯。”
極致的高音後,緩緩顫動的琴絃竟顯得寂靜無聲,慢慢地,幽幽琴音再度入耳。
“乍靜也。卻又哀鳴轉高。聲聲也嗷嗷,以訴說劬勞也,愴然封月哀號。”
李崇思手指連撥,琴音如銀瓶乍破的水流,傾濺而出,卻又音音分明,震撼人心。
“數聲急驟,乍因何事侜張,卻又從容作軟商量。”
琴音減緩,高潮過後的餘味,韻味悠長,嫋嫋繞繞在心間。
“鳴聲漸緩,餘音娓娓,直數到月移砧斷,漏盡更長。”
琴音越來越弱,幾聲清涼孤冷的音節後,琴曲終了。
實在是“孤客不堪聽,最可憐山高月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