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曲乃《鷗鷺忘機》,又名《忘機》,宋代劉志方所作。曲譜最早見於明代朱權所編的《神奇秘譜》。
其內容原出自《列子·黃帝篇》,其中《好鷗鳥者》說:“海上之人有好鷗鳥者,每旦之海上,從鷗鳥遊,鷗鳥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聞鷗鳥皆從汝遊,汝取來,吾玩之’。明日之海上,鷗鳥舞而不下也。”“鷗鷺忘機”一詞即來源於上述寓言的前半部分。
《希韶閣琴瑟合譜》:此曲取四六兩弦於七徽,音清而委蕤。
此時,萬籟俱寂,惟有淅淅瀝瀝的雨聲,也漸漸從林漠耳邊淡去,卻有沙鷗白鷺的清鳴聲愈發清晰,滑過耳際。林漠如置身於一葉扁舟之中,蕩漾與碧波汪洋之間,只“覺天光雲影,容與徘徊,不啻置身蓬閬間也。”
林漠氣舒意暢,一派天然,更兼指法流暢,指下泛音淡遠之致,有海翁忘機,鷗鳥不飛之意韻。起轉空靈之處,流轉出天人合一,物我兩忘之情懷。
《治心齋琴學練要》有言:人能忘機,鳥即不疑;人機一動,鳥即遠離;形可欺,而神不可欺;我神微動,彼神即知,是以聖人與萬物同塵,常無心以相隨。
“忘機”是道家語,意思是忘卻了計較、巧詐之心,自甘恬談,與世無爭。“鷗鷺忘機”即指無巧詐之心,異類可以親近。後比喻淡泊隱居,不以世事為懷。
……
此時天光微亮,陰翳的天色,又兼之身處陵園,讓陸陸續續前來掃墓的人的心情難免有些壓抑,就連雙眼也似蒙上了一層灰,失了幾分光澤。
突然,拾階而上的人們停下腳步,側耳細聽。
“這是......琴聲?”
“陵園裡怎麼會有琴聲?”
“哪裡傳來的?”
……
但漸漸地,議論紛紛的人們下意識地閉上了嘴,細細聆聽這若有似無的琴聲。
琴聲淡逸幽俊,聽之讓人塵想一空。
人們的雙眼漸漸透出熹光,越來越亮,連心境似乎也豁然開朗起來。
風與和兩相閑,功名無絆,富貴無關。
怡情柳岸蘆灣,生涯款款子陵灘。
短裘高帽長竿,風清月朗地天寬。
兀坐竟無言,胸次飄然,寂無機見從心便。
瑤琴一曲流水高山,忘機曲漫談。得追歡,再無夢到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