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珍拿著掛在脖間的一個十字架,鏡頭播放兒時的畫面。
呂珍九扮演的小阿旭進入大家的視野,原來這個家夥是熙珍的跟屁蟲,總喜歡和熙珍在一起玩,一起上學,兩家還是鄰居。
知道熙珍家的困窘,阿旭常常揹著父母接濟小熙珍。阿旭並不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被自己的父母知曉了。
只是天意如刀,冷漠無情,阿旭父母不幸遭遇車禍,獨留阿旭一人在人世。
好在有好心人領養了阿旭,只是此後阿旭和熙珍天涯兩分散。
臨別時,阿旭把自己心愛的十字架送給熙珍,約定他年再見。
熙珍重新振作,但生活的重擔和饑餓,不是她一個小女孩可以承擔的。
最後,母親吸毒染上了艾滋病而精神崩潰,父親酗酒最後進入了收容所,外公又不肯收留她,她只好流浪街頭。
讓這麼小的孩子流落街頭,觀眾無不在心中大罵樸凡的心狠手辣。
悠悠歲月流逝,街頭的熙珍已長成了文根英的樣子。
忽然傳來母親死去的噩耗,熙珍淚如泉湧。
母親吸毒死去那一天,只有棺木,連簡單的葬禮儀式都沒有。只想渴求父母親情,這人世間最基本的願望也成了奢望;棺木就要被下葬;她跳上了棺木,靜靜躺在上邊,和她的母親做最後的告別。她靜靜地在心裡對母親訴說,回憶人生最幸福的那一次點滴的幸福時光。母親已經離她而去,世間最愛她的人已經離她而去。一個普通的弱小的女孩、不奢求其他,只渴望親情圍繞的弱小女孩,當她最後的一絲希望都破滅的時候,留給她的,除了傷心,只有傷心。
如果沉淪下去,她將會和母親的結局一樣悲慘;她決心告別,她要開始全新的生活。
她,用真誠最終爭取到參加進入中學的考試機會。父親作為她的上學的擔保人,從收容所出來。辦理完擔保手續出來的時候,父親對她說,好孩子,堅持學習,我不能成功了,但是你行的。望著父親遠去離開的背景,這個弱小的女孩堅定了信心,從容地走進了學校的大門。
她以非凡的毅力開始了刻苦的學習。17歲到19歲,兩年的時光,她學習掌握了高中四年的課程,每門學科的成績都在a以上。作為獎勵,她以全學校第一的成績和其他9名同學獲得了免費到波士頓的哈佛大學參觀的機會。
一個濃鬱的秋季中,金黃色鋪滿整個季節。在寫滿輝煌的樹下,一個女孩站在哈佛學府的門前,仰望。面對大學的殿堂,她決心實現她的又一個願望--她要成為這所大學學府中的一員,她要證明給自己和世人看,人生其實可以改變。
人生其實真的可以改變,只要你努力,只要你付出。
1996年,上帝會讓一個付出努力和艱辛的女孩收獲喜悅;她的經歷、她的真誠、她的論文深深打動每一位評委。12000美金的紐約時報一等獎學金,讓她獲得了進入哈佛的通行證--她成功了。夢寐以求的哈佛大學向她敞開了雙臂。憑藉著對信念的執著追求和對改變生活困境的強烈願望,她實現了自己的諾言。
熙珍已最快的速度跑到收容所,告訴自己的父親。而安在煥扮演的父親聽到自己女兒的好訊息時,父女倆相擁而泣。
同樣一個金色的季節,作為哈佛大學--世界最高的學府的一員,她安靜坐在了校園的教室中。也許只有她自己明白,她實現了自己的諾言,一個貧窮苦難的女孩用她的執著信念和頑強的毅力改變了她自己,改變了她的人生。
伴隨著螢幕變黑,傑西卡的抒情英文歌再次響起。
大家熱情被點燃,紛紛鼓掌。
全智賢露出詫異的表情:“藝珍,我怎麼覺得這部影片少了點東西呢,你說呢,是不是。”
一旁的孫藝珍低聲道:“我也這麼覺得,但一時也想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