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也不盡然全是好訊息,意料之外的問題也一併出現。
浮空田的試種植失敗了,第一批蔬菜苦澀,糧食幹癟,完全沒有預想中的高産優質。眼看就是下一輪播種時節,錢塘城內少有耕地,更別說四葉學院附近的山地地形了。如果不盡快解決,就意味著全年的糧食只能依靠外購,成本更高還不算什麼,就怕被人從中利用,威脅錢塘的自主性。
陳亦鋒立刻牽頭成立專項小組,一面日以繼夜檢查問題所在,一面找上八荒墾長老尋求幫助。
雖說零博士不再,好在這問題也不深奧,歸根結底就是晝夜溫差和土壤失肥。
土地土地,本該依附於大地,依附於大地便意味著有昆蟲往來,有植被腐落。可四葉學院旁實在找不到合適耕種的區域,更別說是需要灌溉的水田了。浮空田的優勢是自我創造條件,化不可能為可能,節約了農業所需的佔地面積,可問題一樣暴露出來。
不是所有動物都喜歡高空環境的,大部分蚯蚓、青蛙、魚苗都適應不了,水田一旦離開相伴的生物體系,土壤立刻失去活力。高空保溫措施又沒有涵蓋土壤,這才半年土地就堅硬無比,和石塊都沒太大區別了。
找到了症結所在,便是專人的對症下藥了。由於胖子不是直接拿中央星域的成熟技術使用,這東拼西湊之下,不完善之處太多太多。加之地球的特殊環境,壓根就找不到一個萬能的高科技出來。
農研小組提出了不少解決辦法:有人工育土,有讓小型變異體參與生態迴圈,有增強種子本身耐貧土性,還有提出用營養液替換土壤的。
胖子一個連下地都沒下過兩次的人,自然不懂哪些辦法才算有效,也沒個偏向性,所有的方案都支援實驗。要地給地要錢給錢,此舉倒是又讓不少生活堪憂的老人來了勁頭,誰年輕時還沒弄過莊稼地,不說專家多少有些小竅門吧。
浮空田的麻煩提醒了陳亦鋒,錢塘的發展不能只靠某一兩個人。現在只是零博士缺勤,出現問題就驚慌失措,萬一下次連心兒都不在身邊呢?四葉學院的根基不該在某幾個人身上。
趁著春耕之前,胖子急忙發布訊息,錢塘將成立新紀元農業研究院,誠意邀請在農業方面有建樹、有經驗、有想法、有抱負的各界人士報名。薪資、待遇寫得一清二楚,研究之閑暇,還兼任大學的農業專業講師,這份外快的薪酬就沒比本職低多少。
很快,正愁懷才不遇,一腦袋知識的農業人才蜂擁而至。研究從來都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情,費心費力斥巨資不說,成不成功還兩邊看。即便成了,沒有專利法的保護,技術就和公共資源一樣,人人都能盜取白白使用。
末世之中,混得最難的就是這些專業科研者,除了搬搬扛扛,幾乎無從就業。
訊息一出,成千上萬的人蜂擁而至,真才實學者有,想謀條生路的也不少,其中甚至還有跑來和學校做生意了。胖子來者不拒,只要守錢塘的規矩安安分分,誰也不會為難。
就這樣,晚南瓜、晚葫蘆、豇豆、芋頭、慈姑等等作物,趕在了三月份裡下了地。後邊的芥菜、茭白、生薑也有希望在四月時完成種植。
大批農業人才,一下子解決了錢塘的糧食危機。相應而來的,又是胖子第二個大麻煩,錢塘人更多了。
十來萬的人口,十來萬的的勞動力,無論錢塘接下去準備指定何種社會契約,都有一個無論如何繞不開的難題——戶籍。人太多了,想找個人都找不到,更別說是管理了。
其實不光是胖子有這樣的感覺,顧清清每次發通知,地址都亂七八糟。尤其是此前的家長會,沒有個固定的街道、地名,填寫什麼地址的都有。天下樓商會也一樣,需要大量勞力時找不到人,等人聽到訊息來了,生意已經結束了。
說白了不就是沒有社會契約保障,商家與勞動者都不敢簽訂長期合作的合同麼。要是商家跑不了,勞動者跑不了,何必等到需要臨時通知。
錢塘的戶籍管理體系,勢在必行。
心兒和咪啞重新回到學校上課,陳亦鋒一個人對著張白紙頭大。以前的身份資訊是怎麼登記來著?他不瞭解的東西好像實在多了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