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幾位先生已經成就大儒之位,沒有親自迎接,朕之過也。”唐高祖李淵站起身,走向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的身後,一臉歉意的對著孔子幾人說道。
在孔子等人進入太和殿的一瞬間,周陽就認出幾人。
在太子李建成身後的是孔子、曾子、荀子、顏回四人。
而在秦王李世民身後的是王陽明、朱熹、韓愈、董仲舒、孟子五人。
在他們九人的體內,周陽都感受到一股浩然磅礴的氣息。
特別是孔子身上,他身上的文氣,一直往上猛漲,彷彿文氣就是為他而成。
孔子體內的文氣,遠遠超過,其他八人。
“見過陛下。”孔子等人對著唐高祖李淵微微躬身。
“陛下他們幾人,想來應該是和我比試的吧。”一個胡須皆白,身穿儒袍,目露精光的老者,站起身對著唐高祖李淵說道。
孔家一直儲存在孔聖的手書,以孔家實力,想據為己有,根本不可能。
因此孔家規定,凡是成就大儒之位,得到孔家在外行走大儒認同的大儒,都可以去孔家去一觀孔聖的手書。
孔穎達目光透露著狂熱的目光,望著孔子九人。
在他們身上,孔穎達都感覺到一股周身遊走的文氣,顯然這是成為大儒的標誌。
大唐之內的大儒,孔穎達基本上都已經交流過。
閉門造車十年,不如和大儒論道一天。
孔家為什麼一直在儒教保持著超然姿態,就是因為孔家的大儒,從來沒有斷絕過。
甚至每隔數百年,就會出現一位文宗,是儒教其他幾個文宗家族無法媲美的。
因為天下的大儒,只要想看孔聖的手書,就要和孔家在外行走的大儒,辯論一番。
自然而然,在眾多的交流中,孔家的大儒進步最快。
而且孔聖給孔家留下的底蘊,也是遠超其他家族。
“不知閣下姓名?”孔穎達走到孔子的面前,非常恭敬道。
因為在他的感知中,孔子周身的文氣,已經渾圓如意。
這是大儒已經達到圓滿之境的標誌,這個看起來比他年紀還小的大儒,已經半隻腳跨入文宗。
一旦形成自己的學說,那麼就可以正式跨入文宗之境。
達者為先,從這位半步文宗的身上,孔穎達感覺自己都夠學到很多東西。
儒家的修煉,可以說是一個非常艱難的過程。
只有三個境界,大儒、文宗、文聖。
與其說三個境界,倒不如說,只有兩個境界。
因為最後一個文聖的境界,只有孔子一人達到。
而在大儒之前,無論體內的文氣多少,自己都感覺不出來。
也就是說一個普普通通的書生,辛辛苦苦讀書數十年,除非達到大儒的境界,否則根本無法感知體內的文氣。
大儒還沒有超出一個普通人的範疇,雖然可以喝退鬼神,甚至一些雞鳴狗盜之輩,在他們的面前,會心神奔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