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兒臣猛然警覺,偌大一個軍器監竟然連尺子都沒有。”
李泰緩緩的說到。
本來他是想畫圖的,但發現軍器監竟然沒有一把尺子,這才換了馬蹄直接印上去。
“這與度量衡有何關係??”李世民皺著眉頭,怎麼難以將兩件事給聯絡起來。
李泰微笑著,緩緩的開口道:“
有些事光憑紙上談兵是不行的,而工匠則靠的是眼力。
多少寸,多少尺,多少斤兩,全憑眼力。
十年出師,若是有一把尺子,是否可以一個月便出師?
如此工匠是否更多呢?”
李世民還沒回答,兵部尚書李靖便笑著回答。
“熟練工匠心中皆有一把尺子,製作絕不會差一絲半毫。
唯有新手,會隨身攜有尺繩,用來度量。
不過殿下所言,具體如何,臣也不知道。”
尺子這東西李泰當然知道,只不過他要說的並不是這個,而是藉著這個尺子的問題,延伸進位制問題。
唐代以前錢有銖,累等非十進位制的貨幣單位,後面改成了錢,分,厘。
但很多都沒改,比如大小二制,一尺二寸為大尺,三小鬥為大斗,三小兩為一大兩,同時十六兩又為一斤。
李泰點了點頭道。
“本王所言的不是工具,而是那繁雜混亂的大小二制,本王其實是想該那度量衡,逢十進一。”
“這...”李靖思考了一會,目光求助的看向了李世民。
“這,自古以來便是如此使用,真覺得並無不妥”李世民也很不解。
“父皇,兒臣有一個題,羊肉一斤五十文,若是砍只剩下最後一點,稱的羊肉一斤二大兩二小兩,那這麼點肉應該賣多少錢?”
啊...這...
百官開始思考起來。
十六進位制混合三進位制,這真是有點難度,更重要的根本除不盡。
用起來相當的麻煩,心算得算個半天,即不方便也及不好用,太混亂了。
等了幾秒鐘,李泰開口道:“兒臣指的簡陋並不是工具,而是這度量衡。
一斤十六兩,三小兩為一大兩。
可謂是難算至極,若是和錢幣一樣改為逢十進一。
那便可用上乘法歌,人人便能識數,在複雜一些,便能用上算盤了。”
“確實是此等道理。”李世民心算了半天,稍有頭緒便被李泰給打斷了。
乘法歌在春秋戰國便有了,算盤在東漢就有了,甚至還有沙盤畫橫線的辦法,但都只適用於十進位制。
除了十六進位制,三進位制,還有更多的進位制,比如半步叫跬,七八尺為一仞,八尺為一尋,三十里為一舍。
這是相當的噁心。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此事,還有待商議,不過此十進位制的確是好用。”
“謝父皇。”說罷,李泰仰頭喝下了這樽酒。
“嗯。”這個問題,李世民沒怎麼在意,雖然不理解但是還是順著李泰答應了。
“另賞,田千畝,牛羊各百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