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175章,做了比較大的調整。先看那個嗷!
然後157159, 165,166小修。讓人物不分裂。對劇情沒啥影響, 看不看無所謂啦】
他不理不睬的態度, 劉肇很快就得知了。大為失望。想不到丟擲這樣一個大的誘餌, 他也不為所動。素蘭也覺得奇怪,嘀咕,“宋氏那樣的女人, 居然養出了這麼一個怕事的兒子。”
劉肇揹著手, 在福寧宮裡來回地走。
依他的想法,劉慶回來, 很多事會很好辦。一個懦弱的、年幼的小皇帝,和曾經被立為太子、生母與太后有仇的十四歲皇子, 哪一個更讓人防備?毫無疑問是第二個。那麼他,就可以從中尋找生存的夾縫, 命運的轉機。
可是劉慶不願意入京,不願意幫他,這把所有都打亂了。
素蘭見他焦急, 在旁勸道, “陛下別急。清河王不願意入京,那您就找別人嘛。”
一句話提醒了劉肇。還有誰與竇家有嫌隙,並且有能力抵擋他們?
——他父親當年的寵妃,申太妃。
琅琊王自得了劉肇的手諭,屢屢藉口關懷少帝,探視他的身體、課業,入宮請安。
竇憲大感厭惡。只是顧忌著對方是自己的舅舅,又地位尊貴,有些話、有些事不好說、不好做,暫時任由他這樣下去。
琅琊王見此,心中得意,又在朝堂上屢屢同他爭鋒。甚至一些微小瑣事上也是如此。
比方說藉口少帝深鎖宮掖,不知外事,帶了劉肇去上林苑行獵。
那天劉肇在那裡隨口問了一句,這裡有多少種野獸?
在場的十餘位衛尉,無一人能答。見劉肇有些不悅,虎圈嗇夫站了出來,代替衛尉們回答了。劉肇為了顯示褒獎,下令封此人為上林令,掌管諸事。
此事琅琊王大力贊成,不斷誇讚劉肇有識人之能和帝王魄力。
但等他們迴轉宮廷,竇憲得知此事,忍不住色變。——帝王當以人才品德為判斷標準授官,豈能憑一己好惡就隨意給出官職?在朝堂上一力反駁。
劉肇大覺丟臉,與他強辯。琅琊王在旁也幫著他。
竇憲看他們倆梗著脖子嚷嚷,幾乎覺得無言,打斷了,大聲地說,“若陛下堅持以口舌之利為授官標準,那麼豈不是叫天下人以為,帝王重視口辯而不看內實?這樣一來,臣恐怕懷抱此唸的人會日漸風靡!這對國家不是好事!”
許多大臣隨聲附和,在這一次站在他這一邊。
琅琊王眼見著,更為嫉妒了,仗著自己是皇室尊長,一力地做了決定。最終竇憲也只好忍氣吞聲,暫時告退走了。
不料到了第二日,竇憲在朝堂上勸說劉肇的事,突然傳了出去,並且傳的很廣,甚至事態都變了。變成了他挾舅父身份,不許少帝封有功之臣。
並且有諫官開始攻訐他,出入宮禁頻繁。
好巧不巧的,碰上了日食。這下子,那些諫官更有了由頭,上奏說,“昔日諸呂握權,統嗣幾移,也是如此。今成息侯僭越不自約,悖道於下,效驗於天,神照其情,垂象而戒,以告人君。宜令成息侯改過匡失,以塞天意。”
履霜在後宮聽說,大為光火。這套說辭如此含糊不清,幾乎是生拉硬扯地要拉竇憲下馬。她幾乎能夠斷定,這些事都是琅琊王所為,意在讓竇憲交出權柄。想找出與之串通的諫官,加以貶謫。但竇憲在旁勸她不要這樣,“...這次的事固然好壓,但貶謫了諫官,你想,先前愛戴我的那些大臣們,又會怎麼想呢?”
她聽的默默。自打從匈奴回來,竇憲的為人和行事是變了很多的。在朝堂上,他一改過去的偏激,轉而施行惠政,清簡法令,拔擢寒門子弟。偶有舉措不讓人信服,也不再像過去那樣,動不動就派人暗殺,總是好言好語地同他們掰扯。並且率先表率。那些大臣們見他這樣,倒也心悅誠服的。
如今的他愛惜羽翼,是不會輕易破壞自己好不容易得到的聲名的。而得到這些,他要做什麼用呢?她不敢再想下去。但也明白,他必須擁有這些。這是他們一家人生存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