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8年王莽大司馬
前7年:成帝卒,哀帝即位,哀帝希望收回王氏手中的權力,聯合外戚傅氏、丁氏與王氏爭權。這年七月,免王莽大司馬。傅氏逐漸專權,王氏則暫時蟄伏。
前5年:丁氏、傅氏外戚掌權,王氏暫時失勢。王莽被遣出長安,回封地新都,開始為期三年的蟄伏時期。
前1年:王政君臨朝稱制,任王莽為大司馬,軍政合一,清算丁,傅外戚,董賢寵臣。七月:劉箕子平帝)即位,王莽攝政。
1年:王莽自封安漢公
2年:全國人口普查
9年:1)“王田”“私屬”制
為了解決長期存在的土地兼併和奴婢問題,王莽實行了“王田”“私屬”制,更天下田為王田,禁止買賣;以一夫百畝的井田制為標準,限制私人土地佔有;奴婢稱“私屬”,同樣禁制買賣。
2)五均賒貸六筦制
這是王莽在工商業領域實行的一系列政策。五均類似漢武帝時期的平準制度,在大城市設立“五均司市師”,管理市場物價。賒貸是官方主辦的貸款,針對民間喪葬、祭祀或經商的需求,提供無息或有息十分之一)的貸款。五均賒貸,加上政府官營的鹽、鐵、酒和鑄幣,共稱“六筦”
17年:新天鳳四年):這一年,荊州饑荒,王匡、王鳳等率領饑民起義,聚於綠林山中,人們稱其為綠林軍。
18年新天鳳五年):山東琅琊人樊崇在莒縣起義,他們以泰山為中心組織活動,一年內就發展到萬餘人。後來,在面對王莽軍隊的鎮壓時,起義軍為了和王莽軍隊進行區分,將眉毛都塗成紅色,於是人們稱其為“赤眉軍”。
22年新地皇三年):因綠林山疫病流行,綠林軍兵分兩路,王常、成丹率軍向西,稱“下江兵”;王鳳、馬武等人率軍向北入南陽,稱“新市兵”。同時,還有平林人陳牧等起兵,稱“平林兵”,與“新市兵”合為一處。同年,劉、劉秀兄弟起兵,與“新市兵”“平林兵”會合。
23年:二月:劉玄稱帝,更始帝。
五月:王莽派遣王邑,王尋發動昆陽之戰。
六月:劉秀破城
七月,隗囂起兵反莽,公孫述起兵於蜀。
八月,更始兵攻入長安,殺死王莽,新朝滅亡。
十月,劉玄建都洛陽,任命劉秀為大司馬,讓他招撫河北。
24年:更始二年):二月,劉玄遷都長安。五月,劉秀破邯鄲,殺王郎,劉玄封劉秀為蕭王。之後,劉秀又陸續平定了河北地區的銅馬等起義勢力。同年,公孫述稱蜀王。
25年,四月,公孫述在成都稱帝,國號成家。六月,劉秀在鄗縣今河北柏鄉)稱帝,是為光武帝,國號亦曰漢,史稱東漢。九月,劉秀定都洛陽。同年,赤眉攻陷長安,殺劉玄,更始政權滅亡。
29年:漢光武帝建武五年):河西竇融歸附東漢,光武帝封他為涼州牧。同年,東漢在洛陽建立太學,開始徵召名士。
30年:漢光武帝建武六年):東漢政府在進行統一戰爭的同時,開始著手恢復和發展生產。措施包括裁撤州縣,釋放奴婢,恢復西漢三十稅一的田稅制度,等等。
31年:漢光武帝建武七年):隨著全國各地陸續平定,東漢政府以兵力充足為由,下令部分郡國兵士復員,恢復農業生產。
●34年漢光武帝建武十年):十月,經過一年多的征戰,漢將來歙攻破落門,隗囂子隗純投降東漢,隴右平定。
●36年漢光武帝建武十二年):十一月,公孫述敗亡,延岑投降,東漢統一全國。
●39年漢光武帝建武十五年):因天下墾田、戶口數量多不實,光武帝下令度田。這次度田清理出一部分隱藏的人口和土地,但總體的效果並不好。尤其是在河南地區,多近臣、帝親,地方官吏根本不敢過問。最終光武帝只能殺幾個典型的大臣了事。由此也可以看出,東漢政權在建立之初就是一個與豪族大家利益牽扯很深的政權。
●40年漢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因王莽頻繁改變幣制造成的市場混亂,民間多用布帛作為交易媒介,很多地方又退回了以物易物的階段。故光武帝接受馬援的建議,重鑄五銖錢。
一:
政治制度:農村國。
皇帝:六尚,六尚是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與尚書。
宰相:十三曹,一、西曹:主府吏署用。
二、東曹:主二千石長吏遷除,幷包軍吏在內。二千石是當時最大的官,以年俸有兩千石谷得名。可見朝廷一切官吏任免升降,都要經宰相的秘書處。
三、戶曹:主祭祀農桑。
四、奏曹:管理政府一切章奏,略如唐代的樞密院、明代的通政司。
五、詞曹:主詞訟。此屬法律民事部分。
六、法曹:掌郵驛科程。這像現在的交通部。“科程”是指一切交通方面之時限及量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