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殷墟時代上溯到夏初,不過八九百年,夏代已有文字和文獻記錄,是無可懷疑的。
商朝的文字是成熟的,夏朝的文字也是成熟的。
歷史上到底有沒有夏朝文字?
有沒有夏篆?
一直在爭論不休。
其實這是有歷史原因的,夏朝文字是否存在,是否沒有流傳下來一直有爭議,這其實是由於近代某些歷史學家、文人如胡適、顧頡剛等否認夏朝的存在,而郭!沫若則隨聲附和,引起了學術界的混亂。
他們認為夏朝不存在,夏朝文字也就不存在了,另外滯後的考古工作,還未挖出夏朝文物,也未挖出夏朝文字,所以在一些人眼裡,夏朝和夏朝文字,僅僅是神話傳說而已。
而到了現在,所有人都知道夏禹書、禹王碑就是夏朝文字,就是夏篆,何為篆?指官方文字也。
比如於山現在發現的這些象形字,如果是夏篆,那麼從字型就可以看得出來,因為歷史記載當中,夏篆字型非常成熟,非常規範,筆道圓潤,講究對稱,是一種非常進步的文字。
這樣一來,就有一種矛盾,更加古老的夏篆更加成熟,更加優美,而後來相隔不遠發展起來的甲骨文,則顯得很原始、很落後,異體字很多,這其實正是民間俗體字的特點。
文字和人一樣,不進則退,不常使用,或很少使用,文字就會落伍,就會退化。
儘管商朝有國六百餘年,但在前三百多年裡,商朝各王一直在東拼西殺,處於經常遷都的狀態。
商民族人較少,又是以遊牧為生,無文字,又不重視文化,所以造成了整個夏朝文字的荒廢。
盤庚遷殷後,由於占卜的興盛,這才讓夏朝的民間俗體字派上了用場,將占卜過程及結果,用夏字刻在龜甲和獸骨上,這才有了甲骨文。
夏朝的官方文字,仍保留著比商朝的民間俗體字先進的優勢,用一個不確切的比喻,儘管是三百年前的京城女子,也比三百年後的鄉野丫頭時尚得多,這正是為什麼,造成夏朝文字比商朝甲骨文進步的根本原因。
周朝的甲骨文是沿習和繼承了商朝的甲骨文,並無多大發展。
周人原是生活在岐水一代的姬姓民族,農耕發達,與姒姓同根同源,人少無文字,夏時使用夏文字,商時使用甲骨文,周武王討紂伐商時,是打著奉帝命復有夏的旗號。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當把商紂趕走,建立周朝的時候,周天子又恢復和使用了夏朝的官方文字——夏篆,這就是周篆為什麼與夏篆如此接近和相似的真正原因。
如果之前還有人認為,那些都是推測,那麼夏篆帖的發現,讓我們看到了,真實的夏朝的官方文字的本來面目,它不但不比商朝甲骨文原始,落後,還比商朝甲骨文進步,成熟,美觀。
公元九百九十二年,翰林學士王著,受宋太宗趙匡義之命,編著刻印“淳化閣帖”十卷,其中在卷五內,有“倉頡書”二十八字,“夏禹書”十二字。
歷史上記載的夏朝的故事,最出名的肯定是大禹治水,而這裡的夏篆記載的是什麼,于山是十分好奇的。
“你們說這些石頭是怎麼回事?”于山一邊拼湊石塊,一邊問道。
“誰知道,這些零碎的石頭肯定沒有什麼大用,你還是挖掘一下這座小山丘吧!我懷疑這下面全都是這種碎石。”唐寶寶道。
于山想了一下,還真有這種可能,不過,他也不能隨便挖啊!
“還是看看再說吧!”于山想了一下,是不是他來挖,想要仔細想想。
于山雖然做了完全都準備,不害怕被人偷襲,但是,如果沒有太大的價值,或者對他沒用,那麼于山也不像勞心勞力的弄這些東西。
“要不我們想點其他辦法?只要把這裡佔下來,我們想要怎麼挖都可以。”唐寶寶轉了轉眼珠子道。
于山直接把所有石塊全都收了起來,道:“這裡地面平整,我看很適合種植蔬菜,不如在這裡搞蔬菜種植?”
“你想把這一片都承包下來?”唐寶寶賊笑道。
于山一本正經的道:“這裡很不錯,那邊還有一條小河,不會是原來的汶水吧?”(未完待續。)
喜歡大隱請大家收藏:()大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