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東荒秘境最主要的修煉,就是戰鬥和吃,有好吃的,于山自然不想放過。
黃大道:“我們家最出名的就是我爺爺,他上過電視,大豬烤著賣,就是我們的口號。”
聽了一會兒,于山就發現,黃大還真是齊魯人,黃家烤肉是章丘名吃,起源於明末清初,由黃氏家族創制,距今已有300多年曆史。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黃家烤肉整豬烤制,以其皮黃酥脆、外焦裡嫩、肥而不膩、久放長存聞名於世。
黃大的爺爺是黃家烤肉第二十一代傳人,他在改革開放後,經過十幾年磨礪出了黃家烤肉正宗樓,其祖祖輩輩以烤肉為業,在章丘城老縣衙對過經營的“全盛號”黃家烤肉,早在清朝時期、民國時期就銷往北上津等地,享譽全國。
傳說早在元朝,黃家灣有一個姓黃的在朝中做武官,因打了敗仗被貶回原籍,其隨從中有一蒙古人經常點燃樹枝烤羊肉吃,鮮美的味道吸引了很多人。
黃家因此受到啟發,也經常烤肉吃,不過,因為此地世代養豬,主要是烤豬肉吃,而且是將豬肉割成塊烤。
到明朝末年,終於發展到用特製的爐子烤整豬和以烤肉謀生。
因此,自明朝迄今,黃家烤肉已有300多年曆史了,到了近代,黃家烤肉甚至成了宮廷貢品。
黃家烤肉與“瑞蚨祥”的創始人—孟洛川、孟覲侯為代表的“孟氏商人”有一段淵源。
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後,我國的民族工商業漸有發展,“孟氏商人”結交了不少豪門顯貴,也把黃家烤肉這種章丘名吃帶到了宮中。
據說慈禧太后吃膩了御膳房製作的各種山珍海味,偶爾品嚐一回“黃家烤肉”,但覺此肉肥而不膩,皮酥肉嫩,異香別具,回味悠長,便重重賞了孟洛川,傳說還御賜給黃家一面銅牌,以資褒獎。
黃家烤肉被黃大說的天花亂墜,神乎其神,于山自然不想放過,所以他也跟著黃大忙碌了起來。
他們先將梅花鹿宰殺後,去內臟,褪毛,清洗乾淨,去骨每間隔2厘米左右劃割一刀深度約0.5厘米。
對於厚的肉質部分先切片成兩層,再順豎刀切割間隔仍約2厘米,整個梅花鹿劃切完後搓配料。
把配料研磨成末粗鹽除外,將全部配料放入盆中,攪拌均勻搓撒到鹿肉上,要在劃割的肉條深處也搓上配料,搓完後醃漬30分鐘左右。
用雙肉鉤勾住鹿的後三叉骨,倒著掛起來,用秫秸段撐開後肘部和鹿後膛,再用鋼筋做的扒條卡住鹿腰的外部,形成桶狀,再用秫秸撐起鹿中膛和前膛,使鹿身圓起來,便於烤制時受熱均勻。
這個時候,用黃大尋找來的一些乾草,把烤爐點燃,烤爐是黃大用石板和黃泥製作的,剛才弄那個土灶的時候,黃大就準備好了,不過於山並沒有注意就是了。
往爐內投了上百斤乾草,使其充分燃燒,而後將風口用石板和煤灰堵嚴。
這個時候,于山發現,這些乾草也不是隨便找來的,因為點燃之後,不止是沒有濃重的煙燻味,反而帶著一股淡淡的清香。
甚至於山還發現,這些乾草之中蘊含的元氣,居然比普通的雜草要濃郁一些,這個時候,黃大說的話算是被于山認可了,他畢竟是有點門道的。
此時的黃大,將白紙糊在鹿開膛的肉沿上,防止汙染,將撐好的鹿,擔在爐上口,將一張略帶弧度的石板,反扣在爐口上,用土糊好,稍微能冒出青煙即可。
從爐口封閉時算起,過45分鐘烤肉既熟,掀開石板,抬出烤肉掛起,用刀颳去鹿皮上焦糊的外層,而後取肉切成薄片即可食用。
剛剛出爐,黃大的就用匕首挑出了一條肉給於山嚐嚐,于山也不客氣,只是幾口就吞了下去。
吃完了,于山只感覺唇齒留香,皮香酥、肉軟嫩,肥而不膩,回味悠長。
剛出爐的烤肉,異香撲鼻,味飄數百米之外,聞之增食慾,吃之皮脆而酥,肉質鮮嫩,肥肉不膩,瘦肉嚼之回味無窮。
“烤肉的吃法多種多樣,既可做酒餚又可做飯菜,可惜我們這裡沒有什麼配菜。”看到于山滿意,黃大顯得十分高興。(未完待續。)
喜歡大隱請大家收藏:()大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