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整個帝陵就算沒有了龍脈支撐,還是有些地氣滋養的,而地震,也就是俗稱的地龍翻身,不是破壞了龍脈,就是洩盡了地氣。
沒有了地脈滋養,乾陵的石像自然會受到破壞,而石頭受損時,最容易從頸部開裂,所以才會有研究人員推斷,那六十一尊番臣像,一部分毀於那次大地震。
其餘的石像,很可能毀於距今五六百年前的明末清初的屢次戰爭,因為只有戰亂時期,才會有人鋌而走險,想要盜掘帝陵。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和平時期,特別是封建王朝時期,不管是誰,挖掘別人家的祖墳,都是會被天下人共棄的,就算是皇帝也不行。
研究的龍脈多了,于山也想明白了很多事情,比如乾陵,這就是一條木龍,所以它紮根在山中,乾陵就是挖空了一座山建造成的。
土生木,所以唐代才興盛了那麼多年,而如果乾陵下面是一條土龍,如果上面栽種了樹木,那麼就是消耗土龍的龍氣,自然就讓這座王朝存在不長遠。
其實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滿清,滿清是水德,滿清的龍脈就是一條水龍脈,而上面卻遍植樹木,以為這樣能夠遮掩地下的陵墓,不讓人盜掘,卻沒先到,這樣一來,讓他們的龍氣宣洩的更快,最後所有帝陵,全部被人在短時間內挖掘一空。
不知道是誰給清王室出的這麼一個點子,雖然覆滅了滿清,卻也洩去了大部中華地脈,讓中華國運受損,一直低迷了一百多年,才重新恢復。
明朝是火德,“明”這個國號有傳說指出是“三重火”,明是漢人王朝,漢朝是火德,稱為炎漢,兩重;明朝天子姓朱,朱是赤色,赤色屬火,又明字拆開是日月,日者陽之極也,日配硃色,也成一火。
滿洲清,自然是水德,而且是三水,所以是三水滅三火。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因果迴圈報應不爽,滿清三水滅三火的明朝,而後被人抽乾了三水,所以滅國。
于山所在的於家,現在找了一塊寶地,而這塊寶地應該是土靈穴,土生木,所以在這裡種樹絕對合適,不過,種樹是宣洩地氣,消耗龍脈的行為,如果要滋養地脈,其實什麼都不做就行,因為這裡地下有火。
原來於山還不能完全明白,這裡的一處好好的犀牛飲水局,怎麼會那麼輕易的被破壞了?
當時他只看到了下面的水壩蓄水淹了這裡,而沒有看到此地地下是火局,水火相剋,自然破壞了一塊風水寶地。
而現在,溫泉的出現,達到了水火相濟的局面,才催生出來這塊犀牛望月局。
火生土,所以地下火脈正好滋生了土靈氣,所以于山才能夠確定這裡是一處土靈穴。
土靈之地,加上地下水火相濟,所以能夠種植一些樹木,以平衡地下水,反而會滋養地下火。
土能生木,但是水也能夠生木,所以這裡種植樹木,消耗的土靈氣並不會很多,而木生則火旺,火旺催生土靈,這就形成了一個滋養地脈的絕佳迴圈,所以于山說種桃樹,自然不是隨便說說的。
說著話,夜色已經漸濃,躺在這萬籟俱寂的山中幽谷之中,如果不說話,很容易犯困。
於水和於海聽著于山講古,很快就迷迷瞪瞪睡了過去。
這片山谷無風,加上地下有火脈執行,自然不會太冷,於水和於海鑽進睡袋,也感覺不到寒冷,自然睡得昏天黑地。
而於山卻睡不著,他此時開了天眼,不停的觀察周圍的氣息流轉。
今天于山點開了靈穴,讓這座土靈穴變得活躍了起來,也就是說此時是靈氣最不穩固的時刻,如果這裡的變化被山中之靈注意到過,今天絕對不會錯過機會,前來吸取靈氣。
而一座龍脈,如果宣洩了地氣,自然也就廢了,所以才會有人守墓。
鑽出帳篷,于山看著升騰而起的霧氣,這是水火相濟的景象,一般在早上才能看到一些,晚上如果不是開了天眼,普通人是看不到的。
這裡地熱豐富,所以蒸發了地下水,形成了水霧,而水霧又滋養了周圍的樹木,樹木落葉又反哺了大地,這也是一個完美的迴圈。
這裡有山有水,有火有木,這就有了土、木、水、火,而那座牛角峰,在於山的天眼之下一片銀白,加上腳下山丘之中也是一片閃亮,自然是蘊含金屬,這樣一來,這塊不大的谷中山丘,自然是五行俱全。(未完待續。)
喜歡大隱請大家收藏:()大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