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音樂節,算是國內比較早期的音樂節。
發起人是當時華夏流行音樂教父級別的人物黃思林。
當然,現在的他依舊是教父級別的人物,或者說教授級別的人物也行。
因為他真的是華夏最頂級的音樂學院的教授,而且這個教授不像是那些圈內出了名,然後去一些二三本學校掛名的名譽教授。
人家這這個教授是貨真價實,每週都會給學生上課,並且一上就是三十多年的頂尖音樂學院的正教授。
就算是二十幾年前,他的事業處於最紅火,對巔峰,一度被封為樂壇天王級別的人物的時候,他的主業依舊是學校的教書匠。
用他的話說,他只是一個普通的教書匠而已,教書育人是他最大的理想,他認為只有這樣,才算是為心目中的音樂事業做出了自己最大的貢獻。
十多年前,看著國外辦得越來越紅火的音樂節,黃思林心中也有了一些想法,他認為這也是在國內推動一些好的音樂,好的音樂人的方式。
於是,在他的組織和牽頭下,一批熱愛著音樂的人,在魔都舉辦了一節音樂節,也就是現在的魔都音樂節的雛形。
那時候的音樂節因為沒有關注,所以也沒有什麼贊助,似乎這片土地並不適合這種形式的音樂演出型別存在。
好在黃思林他們這些人一直在堅持,哪怕是用自己在其他地方賺到的錢來舉辦,哪怕兩三年才辦一次,哪怕觀眾遠遠沒有他們自己單獨辦演唱會的時候多,他們都在堅持。
而這種堅持在今天看來,是值得的。
在他們的堅持下,慢慢的越來越多的人知道音樂節,知道了魔都音樂節,每一次舉辦時候的觀眾,也從最初的幾十上百人變成了現在的幾萬人蜂擁而至。
好多觀眾為了音樂節,甚至不遠萬里的從自己所在的地方趕來魔都,不管是附庸風雅,還是追逐潮流,起碼黃思林當初宣傳好的音樂和好的音樂人的初衷,算是初步完成了。
而越來越好的音樂節形式,也被其他的音樂公司所借鑑,開始讓音樂節這種演出形式在華夏各地開花。
只不過,魔都音樂節依舊是音樂人們最嚮往的一個。
在這樣的繁榮景象下面,那些嗅覺靈敏的商人也看到了其中的商機,開始想盡辦法在這其中進行投資,或者是直接贊助音樂節。
面對這些,黃思林一開始是拒絕的。
不過後來他也想通了,如果沒有商業的促進的話,想要完全完成自己推廣音樂節的想法,都不知道要到猴年馬月去了。
於是他與其他人商量之後,放開了魔都音樂節的投資渠道,只不過在音樂這塊,他依舊是堅持,不準進行任何商業上的操作。
必須是按照最初的方式,對圈內真正有實力的音樂人,進行提名篩選,然後透過了篩選之後,才對對方發出邀請。
對於這個邀請,被邀請的音樂人也基本都會答應。
雖說除了食宿會得到報銷之外,幾乎只有很少的報酬,與那些出名的歌手商演比較,更是不值一提。
但他們還是樂此不疲。
因為對於他們來說,這個舞臺就是他們在圈內實力的證明,在部分音樂人心中,這甚至比所謂的名氣更重要。
至於音樂節獲得的收益,黃思林他們也是成立了一個基金會,請了專門的人來進行管理。
除了拿出一部分作為下一屆音樂節的舉辦之外,餘下的,也全都捐贈到一些偏遠地區,為那些學生帶去音樂課的啟蒙。
黃思林這些音樂節的創辦人,則是分文不取。
當然,如果名聲也算是一種獲益的話,那黃思林算是“巧取豪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