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東星集團向上航發提出了合作生產變速器的方案,為普桑提供配套工程,張龍根等管理層非常動心。
現在別看車間裡這麼多人,竟還有外國人,可實際上大部分工人都是在做樣子給林強生等人看的。他們航發廠根本沒有分配到多少麥道82的加工任務,麥道公司直接把飛機零部件運到中國來,由上飛製造廠直接組裝,這麼短的時間內他們航發廠也做不了什麼,何況麥道雖然把飛機零部件運來了,但技術還是把持很嚴的。
航發廠現在需要自找出路,像很多軍工廠一樣,努力發展民品。自1978年以來,貫徹軍民結合方針,先後開發多項民用產品,形成批次生產能力的有近30種。
其中長空牌手提式外文打字機、2液壓臥式千斤頂、精益牌系列機床減震器、大號搪瓷浴盆和碟式分離機等成為工廠的支柱產品。
同時,工廠還利用航空技術和裝置曾為南京航空學院承建航空發動機試車臺,為燙金材料及造紙行業先後設計並製造玻璃卡紙、滌淪薄膜燙金等5種塗布機,為普桑汽車廠等單位提供多種中小型模具。
現在的上航發急需一款主打拳頭產品,能大把掙錢當然是最好的了,擺在他們面前的,為普桑零配件生產配套就是個很有前途的選項!
因此,張龍根就急迫的向林強生問道“請問林先生,這一次你們計劃如何合作?”
林強生假裝猶豫了一番,說道“我的想法是在你們工廠的基礎上,投資一條變速器生產線,我們生產,由你們代工組裝!”
張龍根等人疑惑的互相看了看,一位戴著眼鏡的中年人問道“林先生,我們航發廠有一定的技術生產能力,如果你們能夠提供圖紙,我們先看一看如何?”
林強生看向這位工程師模樣的中年人,問道“這位是誰?”
張龍根介紹道“這是我廠工程師俞育南,他撰寫的發動機靜子環葉型孔衝刺工藝被刊登在第三期航空工藝技術上。這幾年沈發等單位先後委託我們廠衝刺加工靜子環葉型孔,他們對我們的衝刺結果非常滿意,這種方法既衝切出了外環圈上的葉型孔,又完成了葉片的裝配,一舉兩得!”
“哦,原來是這樣,圖紙可以給你們看”林強生點了點頭,他當然知道對方這麼要求的目的,一定是想看看自己能不能生產,但是他有這個信心,航發廠滿足不了要求,普桑達不到,他的變速器就同樣不能。
眾人聽說可以提供圖紙,好像一下子振奮了不少,有圖紙他們就可以仿造生產。
林強生等人已經來到了航發廠的理化試驗大樓,這是一幢近3000平方米的大樓,配置有從日本進口的自動定氫、定氮儀,5萬倍的電子顯微鏡,4型大型金相顯微鏡,聯邦德國進口的6金相顯微鏡,拉壓低迴圈疲勞試驗機以及非金屬效能測試等主要裝置。
部分裝置自動化程度高,精度高,是七八十年代國內先進的理化試驗裝置,其規模也是其他企業少見的。
林強生和楊萬立在張龍根的陪同下還參觀了航發廠以往的成就,眾人瞭解到,他們的材料工藝水平已經達到了歐美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高度。
掌握瞭如靜子環葉型孔衝刺工藝、鈦合金焊接、中頻感應加熱釺焊、鎳鎘合金擴散電鍍、液體噴丸強化、料漿法滲鋁及滲鋁矽、定向凝固鑄造9合金及17合金、高速錘鍛造4鈦合金葉片、等離子噴鍍、飛機整體、鋁礬土混合料制殼工藝、矽溶膠制殼工藝、磁粉探傷、線探傷、超聲波探傷、熒光探傷、著色探傷等無損探傷法、高壓外機匣加工、高、低壓渦輪軸加工、精鑄合金葉片等等。
渦扇8發動機共使用了100多種金屬材料和非金屬材料,數十種是國內在這十年內攻克的,運10專案對祖國的航空工業發展簡直功不可沒,可謂打下了個堅實的基礎!
“915發動機是隨著運10專案應運而生的,現在運10下馬了,915發動機也用不上了!”看著東星的人對航發廠的技術羨慕不已,張龍根感嘆的說道。
林強生點了點頭,說道“中國航空的悲劇太多了,有技術原因,也有經濟原因,但最重要的是沒有搞好航空工業的決心!”
張龍根怔了一下,他雖然覺得這話有些道理,但是無論如何自己是不敢說出來的。
林強生對他們的航發技術垂涎不已,他決定一定要想辦法把這些技術資料搞到手,省得它們在檔案室裡蒙塵。
張龍根又聊到變速器的加工上,提議道“林先生,我看不如我們合作生產怎麼樣,這樣也不用你投資生產線,我們就可以幫你生產了!”
林強生有些疑惑的問道“怎麼個合作法?”
張龍根一臉鄭重的說道“你方授權我們生產,我們引進你們的變速器技術!”
對航發廠來說,隨著運10下馬他們的主要產品渦扇8已經沒了用武之地,廠裡估計恐怕以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都要與航空發動機絕緣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