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劍經大成者,雖沒有說什麼,但都想好了,等獸潮退了,就央求這看著年輕,八成活了很多年的小道長給自己的寶劍也畫幾個圖案,也好加加劍氣。
畢竟好馬配好鞍配。
為什麼他們會有這種想法?
原來,一個真真正正的劍修,不論仙凡,皆會在胸腔中生出一股看不見摸不著,但確實存在的‘劍意’。
劍意又是什麼?
簡單來說,就如人的鬥志。
一種精神力量。
劍意會隨著劍修對於劍道的進一步領悟,逐漸遞增。
在劍意的加持下,原本普普通通的一根樹枝,在他們手中都能化為鋒芒畢露的神劍,劈石斷玉,削鐵如泥。
可對上同等強者,這看似很有大師範的劍意技巧就不足一哂了。
這時候比拼的不單單是劍意,更重要的是手中的劍。
能有一柄好的劍傍身,毫不誇張的說是已經贏了一半。
可以想象,一人拿的是絕世好劍,能將劍意盡數灌注在劍體之中,進而將威力發揮到最大。
另一人拿的是一柄平凡之劍,你就是想把劍意全部塞進去,也是辛苦。
就算你做到了,就如一個吃撐了的胖子,你再讓他吃,就很容易撐死。
劍體也是如此,在毫不保留的對拼中,劍體就會容易折斷。
劍體折斷,還未收回的劍意就會散與天地,使你實力大損。
就如人鬥志沉沉,若想恢復劍意,那你就得重振雄心,在劍道上走的更遠。
除此之外,再無捷徑。
因凡俗劍經蘊含的劍理有限,劍意也只叫劍意。
但在煉炁界,根據劍意的深淺,又細分為三大層。
纏繞在胸腔處的劍意最初始為涓涓細流,有著滴水穿石的韻味。
這一層次的劍意被劍道煉炁士自嘲為‘蛙見’,告誡劍修你不過是隻見識淺薄的井底之蛙,劍道之路才剛剛開始。
到的第二步時,劍意有如高山流水,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非將劍之道領悟到根深層次者,不能抵達。此步被叫做‘知意’,又名‘知音’,是說劍就是你,你就是劍,二者又何來彼此之分。
能成最後一步者,劍意恰如天河之水,奔流到海不復回。有此成就者,可追星逐月,遨遊大千。
並有詩為證:
霍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