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黨組成執政聯盟,從某種程度上說也可以視作是一種合併。政黨“合併”之後,拿到國會眾議院多數席位,就可以推舉出自己的首相了。
從這點來看,日國的政治確實充滿了矛盾與妥協,無怪乎各個黨派分合不斷,歷任首相上上下下。
目前日國最大的執政聯盟,就是由自民黨和公明黨組成的。自民黨總裁安倍,也就是這個執政聯盟的首腦。
只要自民黨和公明黨加起來能獲得國會眾議院的多數席位,安倍也就能連任內閣總理大臣。
就上一屆的情況來看,自民黨和公明黨共同佔據了眾議院的68,屬於絕對多數席位,不止能推舉出首相,同時也能言出法隨,說一不二。
而只要失去18的席位,首相就會隨之易主。
畢竟自民黨與公明黨把持朝政已久,在野黨眼紅多年。一旦自民黨聯盟失去18的席位,其它幾個政黨勢必組成執政聯盟推舉出自己的首相,從而導致安倍下臺。
18的眾議院席位,也就是84個人。84個人決定日國接下來的命運,說少不少,說多其實也不多。
林寒還沒來日國的時候,不管是日國還是外國,都一致認為安倍將會繼續執政,併成為戰後首相第一人。
然而現在,因為他明裡暗裡的一些折騰,尤其宮城縣地震一事,隨著日元的動蕩,“安倍經濟學”受挫,自民黨與安倍本人聲望都遭到打擊。
原本屬於日國第三大政治勢力維新黨的北海道知事高橋孝弘,則因為“藍鯨農業計劃”的實施名聲大噪,不光成為維新黨的代表,在民間同樣也是呼聲頗高。
至於希望之黨,從成立之初就被視作自民黨與公明黨的大敵。
被稱作“日國希拉裡”的黨首小池百合子,在此次選舉中也是積極籌劃、四處活動,被認為是安倍最大的威脅,來勢洶洶。
目前為止,對於接下來的日國大選,各大媒體、專家的分析評論已經出爐。
主流意見認為,自民黨與公明黨組成的執政聯盟雖然仍可獲得半數以上的眾議院席位,但絕對多數已經不太可能。
換句話說,也就是安倍雖然可以連任,但執政地位卻遭到了削弱,不再像以前那樣難以撼動……
看過這些評論訊息之後,林寒心思也愈發活泛起來,對於下一次地震的期待,也不由更甚幾分。
如果真能借機敲掉安倍,並和下任日國首相交好,那麼不僅可以為華夏掃除一個危險的對手,也方便他在日國的種種佈局。
別的不說,如果有內閣總理大臣的幹預,《瓦森納協定》的可操作空間絕對會大上許多,很多買不到的裝置、技術都將能找到門路。
至少大米想收購的那家半導體公司,絕對是小意思。
而光刻機什麼的,也完全可以搞一搞了。
就這樣,林寒在期待中度過了好幾天。直到他期盼已久的下一次日國地震,終於冒出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