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讓諸位愛卿前來,是朕那劣子給朕的奏摺,來人,給諸位看看。”
待到被傳訊的大臣們都到了之後,永熹帝拿起謝安寫的奏摺道。
雖然是謝安寫的,但永熹帝知道,裡面的內容不論是思路還是計劃,都有葉哲的影子在。
“陛下,這個茲體事大,如果真的如殿下所說,那對我大周來說確實是有利無害。但現在我等都不知道情報是否屬實啊。因此,臣覺得還是仔細考慮的好阿。”崔浩作為首輔,老成持重,率先開口道。
雖然說帝國現在財政確實有些緊張,但他還是反對貿然尋釁的。原因其它,在首輔大人看來,如果倭國有金銀還好,如果沒有,勢必會把帝國拖入有一個戰爭泥潭裡這可不比遠徵夷族,至少那裡和帝國接壤。而倭國和我大周隔著汪洋大海,勞師遠徵實乃不明之策。
“首輔大人那裡的話,臣早就聽聞戶部尚書大人多次抱怨帝國財政危機,而這次有這麼好的機會,那不是送到嘴邊的肉,天予之而不取,天必譴之啊!”還不等永熹帝說話,劉晟就立馬跳出來反對道。
作為軍人,他當然希望有仗打,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體現出他們軍人的價值。但奈何文官當政,壓制武官乃事基本的國策,這一聽到可能要出動軍隊,這就立馬贊成了!
而一旁的副樞密使李虎也是一臉贊同的樣子,甭管水師還是陸師,只要是軍隊,那就好辦!
“老臣難以認同劉大人的觀點,要是沒有在倭國找到金銀該如何,帝國本來就空虛的財政無疑將會雪上加霜,到時候誰來負責?是你劉大人還是李大人啊?再者說了,倭國離我國千裡之遙,天時地利人和我軍都不佔優,老夫雖然不識兵,但也知道為將者應該考慮天時地利人和吧?”不愧是首輔大人,一開口就把劉,李二人懟的說不出話來。
看著兩個人憋紅了臉的樣子,崔浩一陣痛快到,反了你們兩個丘八,還想和老夫鬥。老夫混廟堂的時候,你們還不知道在那個泥濘地裡打滾呢。
永熹帝看著自己的左膀右臂爭論,他也不說話,作為帝王,平衡之術那是必須懂的。臣與臣之間的不和諧才利於他的統治。當然,這需要把握一個度,如果一個不小心,文臣武臣弄的水火不容了,那對帝國的發展來說才是真的災難。
“好了好了,諸位愛卿提出的建議不論是戰也好,不戰也罷,都是一心為國之舉,朕心甚慰,這件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等到這次倭國的使者來了長安,那到時候自然有時間詳細瞭解。”永熹帝看著兩方似乎要爭出火氣來了,連忙打圓場道。
“再者說了,這件事也給我們提了個醒,除了大周,外面還很大,不要老是把眼光放在這一畝三分地上,看開了說不定可以收獲的更多。朕希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句話可以靠我們君臣一起實現!”永熹帝鼓舞人心道。
“臣等必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崔浩一行人立馬起身行禮道。
而接下來自然是討論這件事的真實性,雖然剛才崔浩反對直接出兵倭國。但這個時候為了那日漸枯竭的財政,還是同意先派遣人員去倭國打探情報的。
如果真的是如奏摺裡所說的那樣的話,那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好訊息。但如果說什麼都沒有的話,帝國也沒有多大的損失。
接下來就是確定計劃,永熹帝責成樞密院立馬做出詳細的計劃,逐步進入倭國,爭取確認倭國的金銀礦脈的分佈。
而內閣則負責從來訪的倭國使節這裡打探訊息,配合鴻臚寺接待好這些人。
在大周高層的眼裡,這些使節是重要的一環,他們相信,見識過了大周的繁華和富庶之後,他們一定會為了永遠留在大周而毫不猶豫的出賣自己的國家。
這種事情在古代並不新奇,誰都願意活在更好的環境裡,而大周在方方面面都滿足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幻想。想想吧,見識過美味的食物,優良的環境這些之後,誰還願意回到那個貧瘠的故鄉呢。既然連回都不願意回去,那出賣則成了必然。
這是人類的劣根性,我們或許會去指責那些出賣民族利益的敗類,但也僅僅是指責罷了,因為除了那些擁有崇高理想和信念的人,不是誰都可以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保持一顆愛國的心的。
計劃在緊密的製作,陷阱早已佈下,而那些早就是獵物的倭國使節們,則還在旅途上遙望長安,滿心希望接受帝都的接待,殊不知在長安早就編織了一張爭對他們的巨大的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