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周這邊解決完所有的夷族之後,就回過頭來開始尋找夷族敵酋黃太吉的下落。
據被俘虜的索達等高階夷族將領的交代,黃太吉似乎並沒有實現他自己出徵前要和大金國的將士們同生共死的諾言。而是藉故躲遠處遠遠的觀戰。當然,這也是趙訓所教導的,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
所以他從善如流的在遠處看著,美其名曰:方便戰場指揮軍隊靈活應變。
而當大周軍隊帶著俘虜追趕到黃太吉的駐地的時候,發現的只是淩亂一片的領地而已。而黃太吉和他的兩黃旗早已不知所蹤。
當把訊息彙報給永熹帝之後,果然,如同想象中的那樣,永熹帝勃然大怒的問責道“戰前爾等是如何說的?反複告訴朕這一仗沒問題,沒問題,現在呢?問題百出!不單單蠻夷在臨死前做了一次困獸猶鬥!敵酋還不見了蹤影!朕要爾等何用!”
滿大帳內就是聽到了永熹帝如同暴怒的巨龍一樣的怒吼,和怒吼完的喘氣聲!
在場的所有人,上至樞密院指揮使,下至普通的贊畫,都深深地低著頭,不敢發出任何聲響。心裡有愧的他們都知道雖然最後的決戰上他們贏了,但是對於放走了黃太吉的大周軍隊來說,這次戰略行動就是不完美的!誰知道黃太吉還有沒有後手,萬一他再捲土重來一次……
皇帝脾氣也發了,人也罵了,但是問題還是要解決的。在場的人都在想一個問題,黃太吉那個狗日的到底跑哪去了。咋溜得這麼快呢?
這個問題現在正在縱馬狂奔的黃太吉可能沒時間解釋了。他也不是傻子,當夷族大軍出征的時候自己留了個心眼,沒有立馬跟上去的他而是留在了大軍後面。
當他在趙訓呈給他的千裡鏡裡面發現自己的軍隊稍有潰敗的跡象的時候,他就已經打算腳底抹油了。但是當時趙訓還是堅決的讓他留下來靜待事情的發展。
他還記得當時趙訓是這樣說的“陛下乃一國之君,怎可輕易棄大軍於不顧。陛下乃我大金國國之象徵,陛下在,則我大金士氣可用!”於是,黃太吉在覺得這話有道理的情況下,就採納了他的意見,留了下來。
可沒曾想,事情變得那麼快,就在他還在觀望的時候,我大金就被人包圍了,然後,就敗了……
我大金的軍隊怎能敗的如此之快!彷彿只在一瞬間,數十萬大軍頃刻土崩瓦解。快到讓他沒有多考慮的時間,只是跟著自己的本能走,立馬帶著剩餘的部族軍隊撤退!
在撤退的他巨大的懊惱中帶著一絲慶幸。他從來沒想到過大周軍隊戰鬥力居然如此之高。他也從來不知道原來大周的軍械如此之犀利!這不怪他,從跟著他死鬼老爹起兵以來,他戰鬥的物件不是邊境周郡兵,就是靠取巧和利用大周對他的輕視之心獲勝。當這一次,永熹帝帶來了全國精銳部隊的三分之一,並且小心謹慎的把他當成一個平等的對手之後,他只有被碾壓的份!
蜉蝣撼大樹的黃太吉不是沒想過自己會輸,但他實在沒想到自己會敗的如此之快,以至於他現在還處於蒙圈的狀態。但他知道,自己要跑了。
在大周絞殺完剩餘的夷族之後,是絕對不會放過他的!先不說他殺害了多少大周的將士多次扣關侵民,就說他害死了大周太子。依照凡犯我大周者,雖遠必誅的國策,一旦被抓住,他實在不敢想象自己的後果。
但即便如此匆忙,他逃跑的時候,也是帶著兩黃旗的精銳的。特別是一個千人隊的烏真超哈。注:這裡並不是我天朝歷史上的某個民族的精銳重步兵炮兵),本書是架空歷史,請勿對號入座。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在狂奔的時候,黃太吉也漸漸的反應了過來。在這個危急關頭,這個夷族第一人終於擺脫了長期以來,因為勝利而帶來的驕傲自滿的情緒。開始認真審視著自己的得失,那個曾經跟著自己父親篳路藍縷的為夷族開拓未來的黃太吉又回來了!
他靜下心來開始分析目前的局勢,黃太吉知道雲州肯定不能回去。在千裡鏡內把一切都看著真切的他知道雲州早已被攻破。那既然如此,自己在城內的家屬也不知道,不過估計也在劫難逃了……
作為梟雄的他也就是為自己的家人稍微傷心感懷了一下子就迅速的清明瞭過來,立馬朝自己心裡想的目的地出發!
沒錯!就是那個被夷族剛剛吃下的壩上草原。就是因為這裡是新下之城,所以藉著為了防止有叛亂的名義,黃太吉特意在此駐紮了一個萬人隊,而且大部分都是兩黃旗……
這是黃太吉現在能想到的唯一可去之處了。對此,他還特意問了跟他一起跑路的趙訓。
趙訓這個時候也是狼狽至極,如果說黃太吉和他同時落入永熹帝的手裡,黃太吉如果真的願意當狗,一心一意為大周服務的話,興許永熹帝一高興還會放了他。但是如果他這個背叛大周,忘祖賣宗的漢奸最好的下場也是淩遲。永熹帝絕對會為了他再一次恢複這個在開國就因為殘忍被廢除了的酷刑的。
當然,如果葉哲知道現在趙訓的想法,估計會讓永熹帝判他個三千六百刀……
所以他現在也管不了許多了,在知道了黃太吉的想法之後,略微一思考也覺得這是個好去處。所以也就點頭同意了。
就這樣,因為當年一時的貪婪而攻佔的壩上草原,現在反到成了黃太吉等喪家之犬的救命之地。一路向西狂奔的他們不敢稍微的停下來喘口氣,生怕後面有大周的追兵……
但是誰也沒有想到,這個時候大周樞密院副指揮使李虎大人剛好和蒙族完成了一次罪惡的人口交易,正興高采烈地趕著無數的牛羊往紫荊關方向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