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兩千五百萬年以前,有一位仙王名叫‘哀公’,西狩途中捕獲了麒麟。
那時候的麒麟已經病入膏肓,骨瘦如柴,看上去根本不像是麒麟了,因此當時沒有人認出來,看它身上也沒有肉,便將其拋棄路邊。
我那時還是一位普通的天仙,駕仙車途徑該處,一眼看出了麒麟,當時心中悲嘆,唱了一首歌,名曰‘獲麟操’:‘唐虞世兮麟鳳遊,今非其時來何求,麟兮麟羲我心憂。’
唱完之後,我將麒麟放在仙車上,準備找一個風水寶地,將其埋葬了。
誰知道仔細一看,卻發現麒麟並沒有死!
從那以後,我小心翼翼的呵護麒麟,想盡辦法給它治傷,然而它的傷得自於多位古仙人,那些人用各種神器重傷了它,所以總也治不好。
直到後來,有一天,麒麟口中吐出一頁鴻蒙金書!
正是有了這一頁金書,才讓我的功力突飛猛進。
我的功力提升之後,治療的手段也開始多起來,此後一千多萬年,我每天彈琴,為它梳理氣機,慢慢的,麒麟身上的傷漸漸好起來。
它跟我一起生活,有時候也出去轉一圈,與龍、虎、龜、鳳交流,順便從四靈那兒帶回來一部分鴻蒙金書的內容。
而我在進階仙王之後,也曾親自登門拜訪五帝。
因此之故,我們天儒門,跟五帝宮關系密切。
堯舜禹三官大帝,乃是五帝傳人,各自得到一部分鴻蒙金書的傳承。三人接受了我的邀請,願意做天儒門的太上仙尊。而我則將自己珍藏的鴻蒙金書,拿出來與他們分享。
再後來,我整合了三皇五帝堯舜禹的部分傳承,再加上親手掌握的一頁鴻蒙金書,盡力糅合在一起,開創出禮、樂、射、禦、書、數這六大法門,然後招收弟子,成立天儒門。這便是天儒門的歷史。
所以說,我們天儒門有著豐厚的底蘊,不是諸位當潛心研究,仔細鑽研,學無止境。”
秦笛聽到這裡,禁不住點了點頭,心道:“按照古書記載,‘西狩獲麟’發生在春秋末期魯國西境大野澤。《左傳·卷十二》載:哀公十四年春,西狩於大野,叔孫氏之車子鑰商獲麟,以為不祥,以賜虞人。仲尼觀之曰:‘麟也’
《史記·孔子世家》載:魯哀公十四年春,西狩大野,叔孫氏之車子鑰商獲,以為不祥,仲尼視之曰:‘麟也’,取之。
《兗州府志·聖裡志》載:‘周敬王三十九年春哀公十四年),西狩於大野。叔孫氏家臣鑰商獲麟。’‘折其左足,載以歸。叔孫氏以為不祥,棄之郭外,使人告孔子曰:有麋而角者何也?孔子往觀之曰:麟也,胡為乎來哉!反袂拭面,涕泣霑衿。子貢問曰:夫子何泣也!孔子曰:麟之至為明王也,出非其時而見害,吾是以傷之。’
據考證‘西狩獲麟’發生在春秋魯哀公十四年,而孔子的《春秋》一書,也恰恰在這一年脫稿,這時孔子已71歲,從此已不再著書。這證明瞭至今仍在鉅野流傳的‘孔子獲麟絕筆’的故事是真實的。
傳說孔子出生時也有異象。在公元前551年魯哀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的母親顏徵在懷了孕,祈禱於尼丘山,遇一麒麟而生孔子,因孔子降生時,頭頂長得有點像尼丘山,幫取名孔丘字仲尼。
孔子遇麟而生,又見麟死,他心中感慨,揮筆寫下輓歌:‘唐虞世兮麟鳳遊,今非其時來何求?麟兮麟兮我心憂。’
孔子感麟而憂,在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駕鶴西去。孔子離去後,獲麟絕筆的故事廣為流傳。唐代詩人李白《古風詩》中就有‘希聖如有立,絕筆於獲麟’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