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輩洗耳恭聽。”
“儒,柔也,術士之一,仙之一脈,從人,從需。這裡面有兩層意思,一是人之所需,我們建立天寶閣,就是為了溝通天下物資,滿足修真人的需求;二是心之所需,古儒有一個心字旁,指的是柔弱似水的意思。”
秦笛若有所思。
耳聽範蠡又道:“儒有小人儒,君子儒,俗儒,犬儒,大儒,雅儒,天儒……小人儒只知道經文,白首窮經,耗費辰光,君子儒博學多才,順陰陽,明教化,也就成了修士。至於天儒,是仙人級別的大儒。我們以中庸的目光來解析天道,這是天儒門與眾不同的地方。比如說,我們寫一個仙字,建立一個仙文模型,首先要站得穩,它為什麼能站的穩呢?是因為有幾根法則作為天柱,不管有幾根天柱,最後都有一個穩固的重心,我們天儒研究的,就是一眼看出重心的位置,然後逐漸往外推,從而掌握所有的天道法則……”
秦笛聽了,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哇,原來是這樣啊!”
範蠡道:“天儒門,講究中庸之道。孔孟兩位夫子曾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與天地參,這就是金仙、仙王的境界了!中庸之說,始於‘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而終於‘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這是我們天儒門所要達到的境界,簡單的說,也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們自覺修養,達到仁愛、公平、和諧、自然的理想境界。我這樣說,你能明白嗎?”
秦笛聽了,默然良久,嘆道:“天儒門的想法很好,可是如何才能達到這樣的目的呢?”
範蠡道:“我這裡有兩卷經典,裡面有天儒門的修煉方法,你拿去仔細讀一讀。”說著,他從袖中摸出兩卷金書。
秦笛接過來,打眼一看,發現一卷是《大學》,一卷是《中庸》!
“啊?怎麼會是這兩本書?大街上都能找到,有什麼說法嗎?”
範蠡道:“這是天儒門內部經典,非核心精英不傳。你在別的地方,看到的都是精簡本。那些精簡本《大學》只有175568個字。而這兩冊金書的內容,是精簡本的數十倍以上。不單有修煉準則,還有細致的方法。需要你慢慢研讀。你就在這兒修習,如果有什麼問題,隨時可以問我。等你學會了這兩卷金書,才可以出去做事。以後,你還有機會見到三位仙帝,和孔孟兩位仙王,學到更高深的天儒門功法。日子還長著呢!”
於是,秦笛便在這顆隱星上留下來,按照天儒門的方法靜心修煉。
你別說,天儒門的經典的確有獨到之處。
秦笛感到,這兩卷金書《大學》、《中庸》內容博大精深,幾乎跟道家的《道德經》和佛家的《金剛經》差不多了,內裡蘊含著豐富的天道法則,越琢磨越覺得餘味無窮!
老實說,他除了本體之外,還擁有八大分身,放出去上百位化身,學到的東西太雜了!
有時候,知識太雜,太廣博,也不是一件好事。
這麼多的功夫,那個是主?那個是輔?有時候不光是主副的問題,還可能相互沖突!
因此之故,隨著功力的增高,對於天道法則的理解更深入,他覺得越來越困惑了!
此時他學了天儒的法門,首先覺得其中最大的好處,就是能讓他調和各項法門,形成統一的整體。
他越學習這兩卷金書,越覺得自己的修煉有缺陷。
“這種缺陷究竟來自哪兒呢?”
秦笛苦思冥想良久,最後忽然醒悟過來:“哎呀,昔年我在冥界救出四位神君的頭顱,他們曾經跟我說過,要想一個人修煉多項神通,而不會導致走火入魔,只有將五行神通全部學到!我忘了去拜見厚土娘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