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伊伯太空探險總局坐落在柯伊伯帶西北的外側,是一座龐大的淡藍色球形建築,佔地近萬立方米,在柯伊伯帶的浮星間非常醒目。
人類不能老用自己的感官來想象柯伊伯帶太空城的外觀。因為,柯伊伯帶是一條陰冷而漆黑的世界,這裡二、三億年前還有人造太陽照亮的太空城,但隨著柯伊伯人開始採用無光見影技術後,出於保護和恢復柯伊伯帶的原生態自然環境,防止光汙染,柯伊伯人也就開始禁用人造太陽,使得柯伊伯帶又從肉眼中消失成漆黑的世界。
什麼叫“無光見影?”
“無光見影”也就是不用光子照射與反射來刺激人眼“感光膜”,而是用比光線更小,更快的射線作為照射與反射介質,再用高靈敏度感測器把反射訊號轉換成光電訊號刺激人眼,使人在黑暗中用特製內建電子影像形成器直接看到彩色的世界。因為不用可見光照射與反射就能看到漆黑環境中的物體,自然也叫無光見影了。這與地球人常說的紅外夜視儀的原理兩碼事。
柯伊伯太空探險總局局長勞倫斯今天的心情非常好,因為他昨天收到來自坐落在奧爾特雲東部的外太空探險分局局長安德森發來的資訊,得知他們已順利地穿越太陽系殼膜的厚厚的浮星層,到達太陽系與比鄰星系)觸點南側,正準備進行利用無人飛球從太陽系殼膜層觸點旁的浮星間飛入比鄰星系)外殼的浮星間。
讀者可能問,為什麼一定要選擇兩星系外殼觸點旁從這顆星系殼越入那顆星系殼裡呢?
這是因為,系殼並不象我們想象的那種堅.硬的高密度殼,而是由眾多浮星構成的蓬鬆殼。而兩星系也是相對執行著的。
這樣,如從兩星系觸點較遠的地方從這顆星系的殼膜的浮星間飛入另一顆星系殼膜的浮星間,就需要透過兩星系內太空外的空間,而這個空間卻是銀心引力下的空間,三個天體的引力作用下飛球易脫離兩星系引力,偏向銀心並在銀心的引力作用下飛向銀星系內太空,也就失聯,越飛越遠,永遠也沒法再回歸。
而兩星系觸點附近則銀河系內太空內飛行的最短距離,這樣只要掌握好飛行姿態與角度,就避免銀心引力影響,藉助慣性從這顆星系殼膜層外側跳入那顆星系殼膜層外側,就能成功地進.入了另一顆星系的殼膜層的浮星間了。
人們覺得這樣倒是很有道理,也很簡單,就象從間距一米多的兩層樓的樓ding上,從這個樓ding跳到那個樓ding一樣。
顯然,這隻能是地球人的一種直觀的想象,星系觸點並不是一般人想象的那麼簡單。
何因?
因為星系殼是由眾多浮星構成的,存在較大間距的殼,這樣,兩星系殼的接觸處上的浮星就在兩星系殼的相對運動作用下,形成巨.大的旋渦,附近也產生一股強大的引力“旋風”。
這樣,星系觸點區域也籠罩一層厚厚的大氣,以觸點為核心移動。人進.入這一大氣層中,即聽到巨.大的,令人恐懼的轟鳴聲。
聲音在大氣中能傳播,但太空中則聽不到這種巨大的轟鳴聲的。
你想想,兩星系的殼膜觸點如此接合,想從其旁邊越入另一星系殼膜浮星間,容易麼?
要明白,兩星系的觸點也不是固定的,而是在兩星系殼膜表面象旋風一樣移動著的。這也增加了兩星系殼膜旁穿越的危險性。
因為兩星系殼膜觸點雖有規律性地向一個方向移動的同時,也因受殼膜內的浮星的擾動作用的影響,它在單向移動的同時,也不規則地左右.擺動,這樣,從其旁邊穿越時一旦出現觸點旋渦反向退行,那就會把飛球吸進兩星系殼間,由旋渦中猛烈地撞.擊著的浮星碾碎。
勞倫斯雖對外太空探險分局的工程隊已達到太陽系殼膜外側的浮星中的喜訊感到高興。但看了安德森發來的觸點模擬圖後,聽著觸點旋渦所發出的驚心動魄的轟鳴聲,也就開始擔心起來。
安德森提議為紀念這一具有歷史性意義的一天,舉行一次規模空前的聯歡儀式來紀念柯伊伯人類奮鬥六億餘年,最終迎來的這一來之不易的時刻。
勞倫斯覺得安德森的建議很好,也就事先向柯伊伯各界頭面人物發出邀請函,讓他們從太陽系殼膜裡的一處安全的地方開的現場觀光臺透過顯示器觀看伍德林他們的兩星系觸點旁從太陽系衝入比鄰系的實驗。
就在此時,他的老朋友,也是柯伊伯人的祖先之一的邱思遠發來資訊,說他帶來一批新一輪地球文明裡的唐朝人,想帶他們到太陽系殼膜層內觀光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