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道理”,勿需旁人的認可、贊同。常辯者,以辯駁倒他人,獲得他人之認同,動輒以“不服來辯”挑釁者,其本身看似自信,實則不自信……若真自信,又何須辯駁呢?暖暖就很自信,也很自我——所以,剛才臺上的回答,僅是一種闡述、一種說明,卻沒有和人辯論的意思。
這是她的“道理”,又不是旁人的。為何要去辯駁呢?自己的“道理”只要去踐行,不就可以了麼?所以,她看著網上,一條條的贊同、反對,各式花樣百出的觀點,卻淺笑起來,渾不在意……
只是感覺:蠻有趣的。
同時,大熒幕上也開始出現了第二個題目……一共是十個最熱點的題目,暖暖的問題無疑是最簡單的。這其中不乏有照顧她年級的意思,可這第二個題目就不容易了。問的是“現代軍隊的訓練方法,如果是冷兵器作戰,可以吊打古代軍隊嗎?”這個問題,要牽扯的歷史知識、軍事知識,以及各方面的學識,卻雜而多,不能一言而決。而在網上,這也同樣是一個“無解”的題目——
也只是在網上“無解”而已。在主持人說完後,暖暖就問小姨和媽媽:“小姨,媽媽,你們說,現代軍人的訓練方法,冷兵器作戰的情況下,和古人比哪個更厲害?”
蘇婉、蘇倚異口同聲:“當然是現代化軍隊更厲害啊……”
“為什麼?”
暖暖問“為什麼”——她的眼睛亮亮的,心想著:“這是心有靈犀嗎?小姨、媽媽和我想的是一樣的。”只是,她更好奇小姨、媽媽是如何得出的這個結論……
“先一點,就是組織結構上的。現代化的軍隊,領先於古代的有很多。如果在武器裝備相同的情況下,那麼我們的優勢之一,就是組織結構。古代軍隊,指揮是粗疏的。舉例子來說,如果現代軍隊的掌控,是如臂使指,古代軍隊頂多也就是如臂使拳——我們的軍隊,可以做到孤軍作戰,十多個人的戰鬥小隊,依舊保持戰鬥意識。但古代軍隊不行……古代軍隊,一旦主力潰敗,下面的兵也會跟著一下子潰敗。”
先,媽媽便給她講了“組織結構”這一點:
這和通訊、資訊科技之類的展關係不大。
依賴的卻更多是個人。
是精神。
“這一種組織結構,是我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形態下,為抗擊外國侵略者,以落後擊先進,以冷兵器對抗熱武器,血淋淋的換來的教訓、經驗。那時候,我們的通訊也沒有電報、電話,軍隊要和人家的槍炮拼,我們又缺少槍械、子彈,只能一根長棍子安上刀尖子,更簡陋的就是把竹子削尖了……”暖暖聽在心裡,卻是震撼——削竹為槍,這樣的簡陋,簡直令人不敢想象。
這是現代化的軍隊嗎?不是。因為他們的軍備,都簡陋的連古代軍隊都不如!
這是古代軍隊麼?也不是。因為他們的訓練方式,組織結構,都是“現代”的,是用血淋淋的鮮血,以及科學的組織結構、計算得出的。這是一支用鐵和血澆灌出的軍隊,其結構為何如此?都是現實的磨礪!
蘇倚道:“也幸好,和咱們打的是日本人。日本的資源匱乏,這樣咱們才耗得起。要是換成美國這樣的資源豐富的國家,咱們怕是當時就已經亡國了……”說到這裡,她卻不禁淺笑,“不過,如果真的是當時的美國……”
“怎麼樣?”
“他們根本就不懂得什麼是軍隊。如果真的作戰,贏的肯定是他們,但要付出的代價,卻不是他們可以承受的。”
“哦……”
“剛才,我說了組織結構。其次還有一點,就是訓練方式——現代化軍隊的訓練,有一點是很重要的。就是要打破士兵的從眾心理——這一點和古代的軍隊截然相反!”
“打破……從眾心理?”
暖暖啞然,這個說法,她還是頭一次聽說。她倒是知道現代軍隊強調“服從”——可這個打破從眾心理,又從何談起呢?她聽的上心,不禁巴巴的,等待媽媽的下文。媽媽笑一下,給她講道:“古代打仗,講究的是聞鼓而進,聞金而退,聞鼓不前者斬,是要聽號令,從眾人的——普通計程車兵,只跟隨著領隊的旗幟走……那些演義、裡,經常出現各種繡著名字的旗幟,這是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古時,資訊傳遞、指揮方式決定的。下達作戰指令,執行一系列的問題,都無法迴避,要解決……”
“……”
古代軍隊,是將校聽鼓、聽金,精兵看旗,炮灰則跟著精兵走。
是一種帶動的關係。
這種古代的指揮方式,其優點就在於指揮的便捷、高效。將軍作戰,可以靈活的改變作戰方案,做到兩軍陣前,靈活應對。是進是退,都是指揮者個人的“藝術”——但缺點也是同樣明顯的。一旦某一部分潰敗,因為從眾心理作祟,就很可能引泥石流滑坡一樣的大敗特敗。
而用現代的訓練方式訓練出來的軍隊則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