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新官上任三把火。
新官是該有些說法,可李墨的這說法,也未免太過兇勐。
就連普渡慈航那種妖僧當時上任國師的時候也是和和氣氣的,與眾位大臣有說有笑,沒有在朝上提出如此恐怖的說辭。
李墨看上去年紀輕輕並沒有多少閱歷,口中卻說出了這種要肅清大臣們的想法。
這讓這些整日搜刮民脂民膏,上下涉稅,貪墨腐敗,靠著利刃刮天下百姓骨過富貴日子們的貪官汙吏如何是好?
這不是要他們的命嗎?
關鍵是......姬氏看樣子似乎還要支援李墨?
於是當即有大臣傾訴不滿。
“陛下,在列文官臣子哪個不是寒窗苦讀幾十載,辛辛苦苦考入京科,從小官做起,一步步爬到這些個位置的?我們全都是一身肝膽忠腸,死心思國報社稷之輩。到了這李墨口中我們卻成了貪官汙吏,這簡直是對我們的汙衊!對我們寒窗十幾年的辛苦的否認!”
“對,這是天大的汙衊!我們這一朝的文官武將,可都是伴隨了我泱泱大朝十數載,這李墨呢?就算是他當過幾天千戶,估計當官之日連我們之中這些人的一個零頭都算不上,他有什麼資格來教訓我們,還要肅清朝臣這種事情!”
“陛下,此人乃盲目痴愚之徒,根本沒有資格擔任國師!我建議罷黜此人國師身份!”
一個個奸臣汙吏們口吐蓮花,恨不得站在李墨面前將自己的口水都給吐出來。
看的出來,李墨此舉對他們的波及確實是有些大,不然他們也不會這麼賣力的反駁李墨了。
這些大臣們雖然都是些貪官汙吏,但是他們的在朝為官多年,朝堂之上的基本功還是在的。
在他們口中各種說法齊出,沒過前後片刻,李墨就已經變成了一個大奸大惡之人。
甚至李墨聽著這些貪官汙吏們的說法,他都有些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那麼壞。
小皇帝乾康也還是頭一次見到群臣如此團結。
不過眾大臣雖然在問他,他卻是隻能將腦袋轉過去看向金鑾寶座後的玉珠簾。
姬氏此時也是發出一聲淺笑:“呵呵,一方是國師李墨,一方是群臣,哀家很是難辦啊。李墨國師,你說他們都是些貪官汙吏,可否有證據來證實?”
姬氏公平嗎?
她都將李墨從千戶提拔成國師了,自然不會是公平的。
但是她的態度很奇妙,就是想看樂子。
現在她不想出言相助,應該是想看李墨如何舌戰群臣。
李墨也領悟到了這姬氏的態度。
不過李墨也不太需要姬氏的支援,她保持中立態度就好。
李墨眼神澹澹掃視著一個個面紅耳赤,正在破口大罵的官員們,平靜說道:“既然諸位說各自都是清廉官員,能否聽我講一個故事?”
不管這些官員們的態度。
李墨已經開始講述了。
“幾年前,金華府邊境之地有一貧農,名李氏。家中有兩老一妻一兒,三畝地,以農耕為生。當時金華府安定,農地賦稅尚輕,而又無戰事,故無兵役,家中幾人和樂融融,盡享天倫之樂。”
“你想說明什麼?這不是很好嗎?國泰民安,人們盡享安樂。”
李墨繼續說道:“又幾年後,旱季出現,農耕收穫減少。李氏與家中老人妻兒商議一番之後,聽聞金華地界鹽販賣至上京,轉手可得五成利。遂賣兩畝良田,得百兩銀,又積攢家中十餘年累積的銀兩,準備買鹽證,趕赴上京販鹽。”
【認識十年的老書友給我推薦的追書app,野果閱讀!真特麼好用,開車、睡前都靠這個朗讀聽書打發時間,這裡可以下載 .yeguoyuedu 】
有大臣皺眉道:“這李氏農轉為商,以後生活肯定好起來了,不知道你想說什麼!”
“這才是開始而已。李氏欲買鹽,需購鹽證,鹽證只有當地知縣才可釋出。李氏身為農戶,性格憨厚,本以為知縣會按照上京要求開方購買鹽證,誰料到一張只值二十兩的鹽證在知縣那裡要買六十兩!足足翻了三倍!”
李墨此話說出,有些跟鹽證相關的官員面色微微一黑。
顯然,上樑不正下樑歪,這鹽證翻倍的事情跟他們脫不了關係。
李墨繼續說道:“不過為了家庭,李氏一咬牙還是高價購買鹽證。隨後掏幹積蓄,買鹽兩馬車,之後便趕赴上京。一路之上,李氏為避開小路賊寇劫匪,只走官道。誰料到途徑每一府便遇一關卡,販鹽之車,一車一稅,過一關,收兩稅。手持鹽證,這些稅本來該赦免,不知道這些稅是哪位大人定的?”
聽到李墨這麼說,好多大官面色更加不自然。
顯然,這些多餘的稅是由他們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