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如此,她還不如等到世人自己腦補,到時候再看誰說的比較靠譜她預設了就是。
新帝登基之時曾大赦天下,今日才下旨改元太和,可以成為太和帝。
太和帝聽褚太后語重心長的說了之後忙幫著打圓場:“太后也無需多想,王娘子這不是和如晦定下來了嗎?朕聽人說王娘子身體一直不好?可要朕讓太醫來看看?”
郗夫人眼睛一亮:“可以嗎?”
謝潮生大多時候都在山陰,她雖然確實是讓太醫看過,但是能再多看看當然更好,畢竟她的身體最好還是有太醫長時間照顧的好。
太和帝笑笑,讓人叫了在宮中當值的太醫來。
等人的時候幾個人湊在一起說些家長裡短,太和帝有些插不上嘴,但是並不影響他在一旁聽並且做出母慈子孝的樣子來。
雖然他和褚太后之間基本不可能存在真正的母慈子孝,他們也不是真的母子。
褚太后的丈夫康帝皇位幾乎可以說是從先帝手裡搶過來的,偏生康帝和褚太后的兒子穆帝又都不是長壽之人,沒多少年皇位就又重新回到了成帝的兒子先帝手裡。
但是據說成帝本來就有讓康帝稱帝的意思,這個能從康帝未登基時的封號上看出來。
衣冠南渡之前的元帝,當時的封號就是琅琊王。謝潮生見過兩回琅琊王,她的兄長謝幼儒那時候擔任琅琊王府中的掾吏。
可能是因為元帝當時的封號就是琅琊王,所以當朝的許多皇帝沒有登基之前都封了琅琊王。琅琊王這個位置幾乎都能說是儲君了。
康帝是,就連太和帝自己也是。
也正是因此,康帝登基雖然有些不合常理,卻沒有多少人說康帝名不正言不順。在褚太后扶立先帝登基之後,會這麼說的人就更少了。
謝潮生邊聽著褚太后和郗夫人說話邊在腦子裡梳理她今天聽見看見的東西。
這些事情對於謝潮生來說都很重要,知道的事情多了,指不定什麼時候就能用得到。
比如說桓遠之。
桓遠之北伐之事謝潮生知道,但是也是直到今天才知道桓溫的勢力在長江上游之地一時無二。甚至比得上朝廷。也知道了謝安石甚至是王徽都曾經在桓溫軍中做過官吏。
桓遠之北伐時到過關中之地,受到了當地百姓的極度歡迎,但是卻因為後期準備不足,而不得不兵敗逃亡。
謝潮生知道的時候扼腕嘆息不止。
自從徹徹底底丟了北地之後。好像打的最遠的就是桓溫了。偏生當時謝家正處在青黃不接的時候,族中子弟不是還沒有長成就是已經年老,要不然就是沒什麼領兵作戰的本事的。即使謝家郎君們不介意跟在其他將領身邊聽其調遣也沒有什麼用處。
桓遠之的北伐失敗之後謝家更加意識到了北伐的難處,如今表面上雖然還沒有那麼明顯,但是暗地裡的準備卻比之前足了很多。
打仗從來不是那麼簡單的事,除了對手之外,自己一方要做的準備也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