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1章 方方面面的人情世故
今天晚上,趙軍家裡挺消停,除了他們一家五口以外,就只有老太太和解孫氏在這吃飯。
等吃完飯,老太太和解孫氏回家,她們臨走的時候,趙軍肩扛一個面口袋,手拎一個面口袋和她們一起出門。
趙軍和她倆一路走,先將老太太和解孫氏送回家,然後他自己拿著兩個面口袋直奔張援民家。
到了張援民家以後,趙軍直接來在房門口,將兩個面口袋都放在門外。
這倆面口袋裡,一個裝的是凍餃子,另一個裝的是槽子糕。
這兩樣都得冷凍儲存,所以趙軍就沒把它們往屋拎。
放下東西以後,趙軍空出手來拽門進屋。
這時候張家也吃完晚飯了,張援民坐在炕上看書,小鈴鐺也坐在炕上看書,但爺倆看的書可是不一樣。小鈴鐺看的是語文課本,張援民看的是《三國演義》。
而楊玉鳳,她在幫張援民收拾東西。
今天下午有電話從嶺南來,打到屯部指名道姓地要找張援民,這把接電話的譚朝陽聽得一愣。
這還是張援民自出生以來,第一次有人打電話找他呢。
而從嶺南打這個電話的人,趙軍也認得,他叫蔣金友,今年開春與趙軍結識於77楞場。
後來透過趙軍,蔣金友又認識了張援民。
要不說呢,是金子到哪兒都發光。
這句話不但適用於李如海,同樣適用於張援民。
想當初張援民去77楞場乾清理、放樹、打枝、造材的活兒,他總共去那楞場不到十天,乾活日子更是不超過五天。
可就這麼短短的幾天,張援民斬獲黑熊一頭,收得小弟數人。
其中蔣金友、馬曉光、李遠、李偉四人與張援民最親近,而親近的原因很簡單,張援民帶著他們掙錢了。
上個月,解忠定下來說來包楞場,正愁招不到套戶時,張援民毛遂自薦跟著解家兄弟走了趟嶺南,挖了杜春江的牆角,給解忠招了將近三十個套戶。
自永安下頭場雪,解臣就往家打去了電話。解忠撂下電話便往那些套戶所在村屯打,找他們其中的代表,讓他們通知各個套戶。
張援民找的這些套戶,雖然跟解忠不在一個村子,但他們都在永安林區乾過,所以自己都能找來。
而蔣金友幾人找張援民,是想透過張援民,為自己挑個位置不錯的小號。
一個林班,大差不差地分成十幾到幾十個小號,每個小號都有號樁,號樁上寫著編碼,由一個套戶所負責。
這山場,山勢起伏、林木生長都無規律可循,所以每個小號是不一樣的。
看這小號好與不好,得看山勢。山陡了不行,牲口拉木頭容易跑坡,會發生危險。山坡太平也不行,山坡太平,牲口拽木頭往下來就費勁。
這是其一,其二是看樹木是否合行。
合行是林區的行話,指的是成材樹木之間的距離。因為存在著放樹、打枝等一系列問題,所以樹與樹之間的間距很重要。遠了不行,近了也不行!
這兩個問題,決定了林區作業是否方便,說白了就是能不能舒服的勞動、作業。
而最關鍵的一個因素,則在於這個小號到楞場的距離。
楞場是固定的,但各個小號到楞場的距離肯定遠近不一。離楞場越近,往返就越省時間。
所以,當初杜春江縱容杜春林去蔣金友的小號拉木頭,原因就在這裡。
離楞場近,套戶一天能跑五趟。而離楞場遠的那個,或許只能跑四趟。
跑的少了,掙的就少。事關切身利益,誰也不願意吃虧。
所以,蔣金友等人在家商量過後,打算明天就到永安來,讓張援民帶他們提前到楞場,先一步選好的小號定下來。
張援民答應了這四個人的請求,明天蔣金友他們趕爬犁先到張援民家,聽說還給張援民帶了些禮品,然後再拉著張援民一起奔赴新楞場。
聽到這個訊息,張援民樂得都不行了。
張援民倒不是差他們那點東西,畢竟他現在也是永安屯排名前十的富豪了。而張援民想要的,是這些人給予他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