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調和麵糊,攤成煎餅。
而東北這邊的煎餅,還不是煎餅果子。東北人把煎餅當成餅一樣,有條件的卷菜,沒有條件的卷大蔥。
要是下地乾活、出門趕路,沒錢去買爐果、光頭餅之類的,就可以帶兩張大煎餅。因為煎餅,除非是冬天,否則吃的時候都不用熱,而且口感、味道都不受影響。
所以,在臨下地乾活前,大多數的婦女都會聚集在攤煎餅這家,買兩張煎餅,然後一起下地乾活。
李如海來的時候,攤煎餅這家屋裡屋外聚了不少人,他們仨一幫、倆一夥的嘮著嗑,等著要一起下地的同伴,或是等著買煎餅。
李如海擠進屋的時候,幾個老孃們兒正在屋裡嚼煎餅呢。
這大煎餅剛攤出來的時候,熱乎酥脆,最是好吃。但一碰就碎,只有在被顧客帶走的時候,攤主會往煎餅上撣水,撣過水的煎餅變軟,才可以折疊打包帶走。
所有人都喜歡吃剛攤好的煎餅,但這只能守著攤子吃。所以,幾個婦女合夥湊錢,買了一張剛攤好,不撣水的煎餅,掰成大塊,幾個人當零食嚼,一咬稀酥、稀碎,還帶著香甜的玉米氣味。
看到李如海進來,老齊大嬸眼睛一亮,喜道:“如海,快來,吃煎餅了!”
李如海樂顛地過去,從那半張的煎餅上掰下一塊就往嘴裡塞。
這時候,攤煎餅的老闆娘見是李如海,笑著問道:“如海,今天怎沒上學呢?”
李如海一邊掰著煎餅吃,一邊答道:“今天我媽她們上嶺南了,不領我去,還讓我上學,我才不乾呢。”
“你媽又上嶺南了?”齊大嬸問道:“又跟誰去的呀?”
“還能跟誰呀?”旁邊有人插話道:“都不用問,肯定跟趙軍他媽。”
“是唄,趙軍他家來個小子,他們天天開車出去。”
“哎呀!”人群中有人嘆氣,說:“你說這人吶,要有有命兒,啥也不用愁。你瞅那二咕咚兩口子,攤上這麼個好兒子。”
“可不怎的。”旁邊有人隨聲附和道:“你說二咕咚跟他爹,打那麼多年獵,他們也沒發家,他家趙軍這才上幾天山吶,就出息成這樣了。”
“你懂啥?你不知道那打圍的人,都不發家麼?”
“那不發家,趙軍怎發了呢?”
“他惡(ne)唄?他要不惡,能抓大爪子麼?”
一群婦女嘰嘰喳喳地議論上了,這邊宋秋月問李如海道:“如海,今天不休禮拜,你爸也不在家呀,你要不去上學,你就跟我們走唄。”
李如海聞言笑道:“宋姐,你看你這話說的,我過來,不就是來找你們的麼?”
“好!”老齊大嬸在旁邊笑道:“有如海跟我們去,不說幫我們乾多少活,關鍵是有說有笑的,乾活不累。”
“可不麼。”宋秋月應了一句,然後從兜裡摸出錢,沖那老闆娘道:“潘姨,給如海拿兩張大煎餅。”
“哎呀,宋姐,不用啊。”李如海見狀,連忙攔道:“我這兜子有盒飯,我媽早晨給我帶菜了。”
“那到中午都涼了,還怎吃了?”宋秋月不容分說,硬是給李如海買了兩張大煎餅。
就在此時屋門外站著徐美華,連煎餅都不買了,背著筐就往院外跑。
還有一章,得一點多,將近兩點吧。兄弟們困了先睡,明早再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