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子裡鋪了通往各個房間的磚道,但是大部分地面依然是土地。羅康給其中的一塊地面澆了水,讓泥土變得好挖,又給兒子準備了小花鏟,可以隨時挖泥巴玩。
不管是哪個年代的孩子,玩泥巴都是一種天性,是所有小朋友都喜歡的遊戲,他們能從一塊泥巴中獲得無窮的樂趣。
羅康還打算在院子裡弄個小沙坑兒,寶寶可以在院子裡玩沙子。
玩自己喜歡的遊戲可以培養孩子的專注力,這個時候,做家長的千萬不要去打斷,不要一會兒問他餓不餓,一會兒又問他渴不渴,一會兒又覺得他玩的太髒了需要換衣服。家長的這些“關注”或者抱怨,都會打攪到孩子,讓他的思維中斷,缺少連貫性,孩子也會變得焦躁。等以後孩子上了學,在寫作業的時候他可能就會一會要吃,一會要喝,一會要上廁所。
這其中,多少是有點因果的。
還有,孩子們為什麼會有糟糕的兩歲恐怖的三歲以及忍無可忍的四歲,一部分原因在孩子身上,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飛速成長,他們變得更有自己的想法,更加會思考,但是又沒有經過引導,所以很大程度上,他們的想法是完全自我的,他只會想“我要怎麼樣”,而不會去想這件事可不可行以及會不會讓家長為難,他小小的腦袋裡想不了這麼多,考慮不了這麼全面,這並不是一種錯誤,只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階段而已,他們會在不斷的摸索、試錯的過程中,在家長的正確引導下,變得更有同理心,更懂得基於現實、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想問題。
另一部分原因就在家長的身上了,他們站在成年人的角度,理解不了孩子的做法,往往會覺得孩子任性、不懂事、不體諒父母,然後就會開始說教,甚至直接動手。
羅康經歷過的某個小世界,有一位同事,平時是個非常理性、有想法的男士,性格脾氣都很好,但只要提起小時候,就會一邊笑著調侃自己被從小打到大的經歷,一邊嗓音哽咽眼眶濕潤。他說他摔跤哭了要捱打,因為他爸覺得他沒有男子漢氣概,他和別人打架了回家還要捱打,因為他爸覺得他丟了自家的顏面;他吃的少了要捱打,因為他媽覺得他不尊重自己的勞動,吃得多了還要捱打,因為他媽覺得他太自私了,一家人吃飯就他吃的最多,別人吃什麼?
更離譜的是,在他很小很小的時候,剛出生沒多久,因為他夜裡哭,讓他爸媽很煩躁,倆人起來就給他來了一頓混合雙打。當時所有的同事都覺得不可思議,那個月份的小孩,晚上還要吃夜奶,餓了哭不是很正常,而且你是怎麼知道的呢?
他說這件事日常被他爸媽拿出來炫耀!據說他捱了那次打之後,自己就把夜奶戒了,晚上再也沒哭過。所以他爸媽就覺得自己教子有方,“棍棒底下出孝子”,“小孩子就是不能太慣著”。每次聽到他爸媽跟別人說這些,他就特別想哭。這個童年陰影伴隨他一輩子。
家長們要求孩子聽話乖巧有同理心,要為大人考慮,要體諒大人不易,但是他們自己就沒有學會站在孩子的立場上想問題,他們自己都沒學會換位思考!
要細細呵護一個孩子長大,家長們有很多功課要做,有很多坑要躲,有很多雷要避開。
羅康給兒子找了個蒲團,玉米皮編的蒲團這時候還很常見,她蹲在地上陪著玩了一會,就去弄自己的書了,羅元璟自己蹲在那兒玩。
母子倆互不打擾,各幹各的。偶爾,羅元璟會喊羅康來看看他的傑作。
“媽媽,我做了一個包子,還有一個油條。”
羅康一看,一個圓圓的泥巴球,還一個長長的泥巴條,泥巴球上還有劃出來的小道道充當包子褶,長條泥巴還是兩條並在一起的。可以說觀察非常細致了。
她就著這些細節一通誇。
羅元璟高興極了,扭頭繼續去“做飯”。
提示:誇人,一定要言之有物,不能泛泛而談,哪怕是誇一個小朋友,也不能敷衍。一定要讓他知道,你是認真的看了他的作品的!
下午晚些時候,羅康隨手拎了幾個雞蛋,帶著兒子回了孃家,離婚的事情總還是要告訴他們一聲,今天就是個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