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老家夥的話,羅康是不信的。
她問羅元璟:“寶寶剛才說喝多了,那之前喝多少啊?”
“喝一小碗。”
“這個碗也不大啊,而且寶寶只喝了半碗哦。”
“這個大。寶寶用的是小碗。”
他邊說邊用兩只小手對在一起比劃了一下。
羅康想了想,問道:“茶碗?”
羅元璟點點頭。
“對,太爺喝茶的碗。”
“那你太爺他們用的是多大的碗啊?”
羅元璟把兩只小手分開,比劃了一個比他臉還大的碗。
“這麼大。”
羅康:“……”
老家夥,真不要臉!你多喝點無所謂,但你倒是給孩子也多喝點啊。
“那寶寶以後也用大碗。”
“寶寶小,用小碗,媽媽用大碗。”
羅康親了他一口,說道:“我們都用大碗喝。”
羅元璟點點頭。所有的奶粉都是他和媽媽的了,可以用大碗!
等孩子喝完奶緩了一會兒,羅康才騎上車帶著他出門,並且順手給大門換了一把鎖。
她帶著孩子去了後世有名的步行街,這個地方現在已經比較繁榮了,來來往往的人挺多,賣的東西也是五花八門。雖然票據還沒有退出歷史舞臺,但是現在的管制確實已經放鬆了不少,很多東西沒有票也能買到。
羅元璟就像是進了大觀園的劉姥姥,兩隻眼睛都不夠用了。他緊緊拉著羅康的手,這兒看看那兒看看,羅康就順著他的力道跟著他走,她本來對於買什麼也沒有規劃,看到了正好得用的,比如布料和毛線,就買點,回去給寶寶做衣服。
走了一會,羅康問他:“累不累?要媽媽抱嗎?”
羅元璟搖搖頭:“自己走。”
他還伸手給羅康錘了兩下腿,問道:“媽媽累嗎?寶寶給錘錘。”
“媽媽不累。寶寶還會錘錘呢,真厲害。”
羅元璟笑得露出一口小白牙:“寶寶厲害。”
1965年王府井煙酒商店的櫥窗陳列。
題外話:年代世界的地域差別真的挺大的。比如京城,就比作者想象的要好很多。我問過一個長輩,他在京郊農村,六十年代,大概六三年,他上小學,就能擁有鐵質鉛筆盒和一個小轉筆刀了,而且他家就是普通農民。我再三確認,不是那種折疊的小鉛筆刀,而是轉筆刀。作者本人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上小學,用的還是折疊小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