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勇:“……”
我沒惹你們任何人!
不光如此,她現在看楊文珍姐弟倆也挑剔的很,眼神裡經常是明晃晃的嫌棄,臉上寫著“討債鬼”三個大字。
楊文珍對她的這種因為思想碰撞而帶來的矛盾行為非常理解和體諒,為此付出了十二萬分的耐心,不光不再懟她了,每次和她在一起都是不著痕跡的心理疏導,各種各樣的插科打諢,堪比“綵衣娛親”了。
楊文遠一向緊跟姐姐的步伐,也從姐姐的解釋中明白了母親矛盾行為的緣由,他做的比楊文珍想的還要好。他為母親的變化而感到驕傲,更感到心疼。每次回到家就自動自覺的承擔家務,放下矜持和謙虛,“厚著臉皮”自賣自誇,把自己在學校裡被老師表揚的事情誇張的說給她聽,不厭其煩的表示自己以後一定會好好孝順父母、照顧姐姐,再給他幾年時間,等他大學一畢業,立刻就把家撐起來。
楊勇也是個老實人,還是個求生欲拉滿的老實人,對於李曉西的找茬兒行為,向來都是逆來順受,再加上“卑微討好”。不卑微也不行啊,沒看他家倆戰神兒女都卑微了嗎,何況是他呢?
就這樣,在三個人的共同努力下,李曉西的思想碰撞基本上分出了勝負,向新時代新女性這邊完全偏移了。
楊文珍姐弟倆對此樂見其成。楊勇看著越來越意氣風發、打扮的也越來越年輕的老伴兒,心裡也為她感到高興。
他們一家人達成共識,倒是和諧了。但是楊文珍畢竟已經21歲了,在這個時代的農村,這個年齡沒嫁人也沒說親,她的婚事就變得備受矚目起來。至少,親戚朋友、左鄰右舍,時不時就會問問李曉西:“文珍有物件了嗎?她想找個啥樣的啊?”
李曉西一開始還好言好語:“還沒呢。現在提倡晚婚,不著急。再說了,現在他們年輕人都講究自由戀愛了,文珍的婚事她自己決定,我們做父母的就不操這個心了。”
“哪能不操心呢?他們年輕人懂什麼?現在不著急,以後等年紀大了,再想找就不好找了。”
李曉西很生氣。鑒於這些人說的就是她自己以前的想法,所以她不光生這些人的氣,還生自己的氣。這都是些什麼破想法!什麼年紀大了就不好找了?她女兒跟朵花兒似的,想什麼時候找就什麼時候找!關你們屁事兒,鹹吃蘿蔔淡操心!
李曉西耐著性子回答:“兒孫自有兒孫福,咱們管好自己就行了,就別瞎操心了。”
她把重心放在了“瞎操心”三個字上,也不知道別人聽懂了沒有。
這種對話多了,李曉西也很煩。深覺再繼續下去,她就會跟文珍一樣化身槓精,一個人對戰全部親朋和鄰居,那還不把她累死?而且,她自認沒本事管住別人的嘴,也阻斷不了別人的議論。幹脆眼不見心不煩,到城裡去做生意得了。
做下這個決定之前,她還忐忑了幾天,擔心自己會失敗,但是楊文珍給她灌了好幾壺心靈雞湯,又給她打了滿滿的雞血,最後承諾,無論如何她都會給她兜底。“成不成的,總得試試才知道。您放心,有我的工資兜底呢,怕什麼,沖!”
就這樣,李曉西和楊勇換了地圖,開啟了全新的人生。
八十年代後期開業的某縣城百貨商場。
咱們現在說“打雞血”是一個比喻,但是在幾十年前,真的有雞血療法,打雞血這事兒是真實發生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