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寧起身關好門,從裡面把門閂上,進了空間。她現在的狀態可算不上好,仔細聞的話,人都快餿了。
一邊洗澡一邊打量了一下原主的長相,讓她略感驚訝的是,紀珊長得很可愛,大眼睛溜溜圓,看起來無辜極了,笑起來又變成彎彎的月牙兒,非常甜美。
原主不但長相過關,身體素質也還可以,不算太差。昨天之所以會暈倒,一是因為她暈車,長途跋涉差點要了半條命,二是因為她帶的行李太多了,給累的。
原主真的是搬家來的。她把自己所有的東西全都打包帶來了。原來的家裡,一點她生活過的痕跡都沒有留下。可見走的有多決絕。
長寧快速洗完澡,吹幹頭發,從空間裡出來。
現在,她就是紀珊了。
她打量了一下目前居住的這個房間。一間10多平米的屋子,進門是一個過道,貼牆是兩張單人床,中間還有個過道。以後人多了,這個過道估計還能加張床。
原主印象中,她的同屋室友叫趙紅霞,性格還不錯,和原主也合得來。
盡管有了心理準備,看到原主山一樣的行李堆,還是倍感震撼!
紀珊快速行動,把一些平時用不上的東西收進空間,又從空間裡拿出鍋碗瓢盆等日用品。反正沒人知道她的行李包裡面裝的是什麼。
她甚至還拿出了一個大背簍,把這些鍋碗瓢盆都裝在背簍裡。
以後這個背簍也是用的上的東西。
她們這個知青點,飯都是各做各的。但是廚房只有一個,裡面有兩個灶,大家排隊輪流做飯。
有的人等不及,就拿兩塊石頭壘個簡易灶,自己隨便煮點吃。當然,這個前提是,你得有個鍋。
據說剛開始的時候,大家也是一起做飯的,但是飯量有大小,條件有好壞,讓大家都一起吃的話,肯定會有人佔點便宜有人吃點虧。不是什麼大問題,但是分開還是更好一些。
紀珊插隊的地點,是東省雲徠縣懷慶公社十裡梁生産隊。
十裡梁是個小山村,因為背靠一座叫十裡梁的小山而得名。
整個生産隊一共不到100戶人家,自然條件不算好,算得上窮鄉僻壤,到這兒插隊的人,並不是很多。從68年到73年,一共來了六批知青,加起來才二十多個人。
她們這一批來了5個,除了她和趙紅霞,還有一位叫張翠翠的姑娘。兩個男同志一個叫沈大偉,一個叫姚志軍。昨天來的路上,大家互相介紹過,知道名字。
知青點是一個很大的院子,69年才建起來。
68年第一批知青來的時候,是分散住在老鄉家裡的。那時候知青政策剛剛頒布,村裡人一方面是沒有提前做好準備,另一方面也不知道這幫城裡孩子能在鄉下待多久,所以就讓他們先在老鄉家裡借住。多少給點房租就行。
後來,上面明確知青政策一時半會的停不了,要求各生産隊每年都要做好迎接知青的準備。
再加上隔壁小王莊出了事,老鄉們也不同意讓知青繼續住在自己家了,十裡梁這才組織社員修建了這個知青院。
男知青一排房子,女知青一排房子。相對獨立。廚房和男知青的房子並排,前後開門。男知青和女知青用起來都很方便。
按照這兒的院子結構,一進知青院的大門,是一道迎門牆,迎門牆和男知青那排房子的山牆是平行的,但是迎門牆比山牆寬,往左右兩側又延申了一點,能遮擋視線,基本上能保證男知青和女知青的隱私。
進門往左走是男知青的住處,往右走是女知青的住處。
男女輕易不會亂串,盡可能避免遇到有人衣衫不整這樣尷尬的局面。
知青院的位置在村邊上,背靠小山包,面朝生産隊。
全土坯結構。
旁邊不遠處就是大隊部。
這個選址,大概一方面是為了保證知青的安全,畢竟靠著大隊部呢;另一方面是防止外來知青胡鬧,離村民還有一點距離。
任何一個群體裡都有好人有壞人,知青裡也不全是好人,害群之馬同樣不少。
十裡梁沒出過什麼亂子,知青們的整體素質還行,遇到村裡的姑娘小夥子示好,沒感覺的就認認真真的拒絕了,沒出過那種吊著人要好處的事兒。也沒出過耍流氓或者硬賴著別人非要嫁的事兒。
但是隔壁小王莊是個事兒窩,給整個公社總結出了很多經驗教訓。
在小王莊,知青來的第一年,就把老鄉家女兒的肚子給弄大了,這人還不想負責。
老鄉咽不下這口氣,直接報了公安。知青因為流氓罪被帶走了,但是老鄉的女兒也因為這件事名聲全毀,後來生産的時候一屍兩命。
這個悲劇不光給老鄉們敲響了警鐘,也震懾了知青們,讓雙方都變得小心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