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沒人嘲笑、同情這位丟了媳婦的大哥。畢竟他把一個京城姑娘帶回來了,已經很厲害了。畢竟那是一個京城姑娘啊,人家走了才正常,留在這兒吃苦才不正常。
這位大哥過了好幾年才透過相親結了婚,婚後的日子過的也不怎麼樣。主要是兩口子都懶得要命。
這兩位從外面往家領媳婦的大哥,都是那種個人條件還湊合,至少臉好看,長了嘴,會說話,但是家庭條件都非常不好的。
他們這種情況在老家不好娶媳婦,人家姑娘要求的條件,他們都達不到。可不就只能甜言蜜語花言巧語地從外面騙一個回來了嗎。
打工的人增多了,賺回來的錢也多了,消費能力上漲。孫家的小賣鋪生意也更好了。
也有人看到了商機,街上一下子又多出兩間小賣鋪。
孫曉離開村子去鎮上上初中,就勸著老爹把小賣鋪轉移到了鎮上。辛莊的市場,就留給大家吧。
這個小鎮,叫慶山鎮。
鎮上也有一條街,比辛莊那條街更寬一點。街道兩邊全是做小生意的,賣衣服的,賣傢俱的,賣腳踏車的,還有已經不景氣的合作社,信用社。
慶山鎮並不是居民區,純粹就是鎮政府所在地,還有各種國有單位,比如合作社、信用社、派出所、工商所、農機站等等。居住在這裡的居民很少,基本上都是上述單位的工作人員及家屬。
後來,這些原住民在街道兩側建起了房屋,出租給別人做生意。
慶山鎮的這條街,也有大集,逢二逢七,來趕集的人比起辛莊大集只多不少,畢竟是鎮中心。
而且,緊挨著慶山鎮,就有三個比較大的村子,所以,就是平時,也有很多人來這裡買東西。騎車也就不到十分鐘的事,鎮上東西齊全,大家都願意來。
孫敬亭就在這條街上租了一個臨街的鋪子,前面做生意,後面居住。這樣,孫曉上初中就不用住校了,她可以直接回家住。
她要上的第九中學,就在這條大街的最南端。學校外面就是農田。
離孫敬亭租的小店也就十來分鐘的路程,走路上下學都很方便。
孫敬亭不光自己來了,也把徐奶奶帶來了。用他的話說,這個村裡,徐奶奶最親的血脈就是他了,由他來給老太太養老,是最合適的。
當然,他早就已經不用徐奶奶給他殺雞了,都是讓養雞的人家把雞殺好了送過來。
他們在鎮上的鋪子,本來是小賣鋪,再賣點熟食,但是老太太閑不住,又把它擴張成了小飯館,她的廚藝真的挺不錯的。
倆人從村裡招了一個姑娘來幫忙,負責打掃衛生,洗菜切菜,刷盤刷碗。
這時候的客人也不是很多,三個人忙得過來。
孫曉是想阻止的,她初中還打算繼續跳級,最多上兩年,攤子不必鋪那麼大,兩年後他們要搬到縣裡去的啊。
但是兩位大人都沒有理會她。小孩子,就是沒有危機意識,能多賺點錢就要多賺點,誰還嫌錢多呢,忙點累點又怎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