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的歷代帝王對召見群臣都有自己的偏好。
有的習慣在建極殿,有的喜歡在文華殿,有的喜歡在平臺,而萬歷皇帝則通常在乾清宮。
原因無二,這位皇帝陛下比較宅。
其實翻一翻萬歷皇帝的履歷就知道,這位聖天子不怎麼喜歡上朝。
不過這位皇帝不上朝的原因卻和其祖父嘉靖帝大為不同。
嘉靖帝不上朝是為了修玄,是主觀原因。
萬歷帝不上朝是因為腿腳不利索,是客觀原因。
為此萬歷皇帝還曾經不厭其煩的向群臣們解釋,說他不上朝不是因為怠政,而是腿腳不便。
不過別管是主觀原因還是客觀原因,在廷臣眼中都是一樣的。只要皇帝不上朝,那一定是昏君。
所以萬歷皇帝非但沒有得到群臣的理解,反而被罵了個狗血噴頭。
自此之後,萬歷皇帝也有些心灰意冷,也不再解釋了,在內宮我行我素的過著小日子,只偶爾召見一下重臣。
萬歷帝近三十年不上朝卻能將朝政掌握的遊刃有餘,自然是有過人之處的。
最重要的一點是他會在他認為重要的時間點召見重要的人。
譬如六部堂官、都察院都禦史,大理寺卿,錦衣衛指揮使大多到乾清宮覲見過聖天子。
當然這個時間段的小天子還沒有玩弄權術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此刻他召見朝臣只是單純的履行皇帝的義務,很少過問具體的事務。
原因也很簡單,具體事務交辦給元輔少師張先生就好。
當然接受總兵陛見這種事情是張居正代替不了的,這是天子的責任和義務。
萬歷皇帝自然是在乾清宮召見的戚繼光。
戚繼光一早換了朝服前去紫禁城朝房侯著。待內監宣召,便一路跟著來到乾清宮。
乾清宮屬於內宮,從外朝一路穿過去頗要費些工夫。
不過像一些重臣,可以享受乘肩輿的特權。
譬如張居正,就可以在紫禁城中乘坐肩輿。
當然戚繼光沒有這個特權,這並不是說他的功勞不夠大,實在是文貴武賤所致。
舉個例子,以戚繼光的功勞完全可以出任督撫大員,但這是文官的位置,武官出身的人是不可能染指的。
故而戚繼光只做到了薊鎮總兵,雖然也很顯赫,但比起總督還是差了一些。所以萬歷皇帝才給戚繼光加了太子少保的頭銜,藉以安撫。
以武將之身加太子少保頭銜已經是無上榮寵了,戚繼光確實沒啥可抱怨的。
陛見是有一整套流程的,十分繁瑣。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一定不能君前失儀。這種錯誤一般剛剛授官的年輕人會犯。他們得知自己可以目睹天顏,一時過於激動,舉止失措也可以理解。
不過戚繼光這種老臣可絕不會犯。
從步入紫禁城的那刻起他就把自己調整到最好的狀態。及至乾清宮前,戚繼光已經氣定神閑了。
經內監宣召,太子少保薊鎮總兵官戚繼光陛見天子!
作為兩朝老臣,戚繼光在萬歷朝的地位毋庸置疑。
天子朱翊鈞端坐在乾清宮東暖閣的龍椅上,身著一身明黃色的團龍常服,腰繫玉帶,頭戴翼善冠,神情肅然。
戚繼光被內監引入東暖閣後立即推金山倒玉柱納頭便拜。
“臣薊鎮總兵官戚繼光拜見吾皇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