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四旁,惟中央,統泰華衡恆,四塞關河拱神嶽,
歷九朝,為都會,包伊瀍洛澗,三臺風雨作高山。
這是何等的自信,何等的霸氣!
歷史上的嵩陽書院曾經損毀於明末,後世看到的是經過清朝修複的。
寧修在萬歷六年見到這個著名書院的原貌,心中直是激動不已。
陶淩顯然也很激動,攥緊拳頭對寧修道:“陳朋友,想不到你還對書院如此痴迷呢。其實吧,我聽人說這嵩陽書院推崇的不是科舉之道,而是修身講學,我覺得很有道理的樣子。”
寧修贊同道:“是啊,憑什麼科舉才是讀書人的出路,憑什麼沒有功名的人便不能求學便低人一等?這價值觀太畸形了。真正的讀書人應該不限於此。”
陶淩咬了咬嘴唇道:“陳朋友,我們快進去看看吧。”
跟著熙熙攘攘的人群往裡挪步,寧修忽生一種後世參觀旅遊景點的錯覺。
只不過在這裡停留的不是拍照留念的遊客而是慕名而來的學子。
個中感覺,還是不太一樣的。
進了大門就是先聖殿,之後是講堂、道統祠和藏書樓。中軸線的兩側植滿了松柏,松柏下是一排排灰色的瓦房,大概是給書院學生、講師居住用的。
因為完全對外開放的緣故,寧修分不清哪些是慕名前來的讀書人,哪些是書院的先生、學生。
講堂此時正在授課,寧修便和陶家主僕二人一道前往,在講堂外聽了一聽。
講堂中的地面鋪滿了木板,所有學生都是按照古禮跪坐,旁邊有憑幾倚靠,身前擺放著一張矮幾,放有文房四寶。
此時講的是《春秋》,大概已經快結束的樣子。寧修聽了不到半盞茶的工夫,書院的學生們便躬身向授課的先生行禮。
之後學生陸續從講堂中走出,寧修和陶淩閃到一邊表情極為羨慕。
對寧修來說,在書院潛心修學當然是最希望做的事情。但其實這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且不說他要做生意賺錢改善家境,將來還得考科舉謀功名。活在這個世道總歸是要向世俗妥協的。
他做不到完全的出世,因為這個世界有太多的羈絆,他放不下。
正自發愣,方才授課的先生走了出來。
只見他身材高挑,將一身玄黑色道袍撐得十分有型。看年歲這位老先生應該在六十歲上下,雖然頭發已經全部花白,但老人的精神十分好,目光炯炯,面容紅彤彤的。
見三個陌生的年輕人站在講堂旁,那先生咳嗽了一聲道:“幾位小友也是來旁聽的嗎?”
寧修點了點頭,沖那老先生拱手一禮道:“小子三人仰慕嵩陽書院之名,特來觀瞻一二。聽得先生講《春秋》,頓覺茅塞頓開。”
“哦?這位小友也喜讀《春秋》?”
老先生捋了捋胡須和聲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