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中國,或者是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和地區,這裡的文壇也好,其他的地方也罷,如果只是在大眾眼睛裡覺得相當出色的話,未必就能夠真的稱之為好電影——因為還有很多的專業人士,也有許多本來就是以此為生,並且經過那麼多年,早就成為活化石的人。
只有得到這些人的肯定,得到所謂主流圈子裡的人肯定,才能夠真正承認一件事物的好。
《荷塘月色》現在就是在普通的讀者這裡得到了很高的贊譽,但是在真正的主流文學圈,暫時似乎還沒有人發言。
不過並沒有讓大家等待太久。
《文學評論》,中國最著名的文學評論雜志,這基本上是相當於最權威的文學批評雜志了。
這種雜志其實銷量並不算太好,但是地位卻是最高,最權威的。
畢竟這上面代表了主流文壇,代表了官方的力量,能夠上這裡被評論的文學作品,其實絕大多數都是。
在《荷塘月色》發表了兩個星期之後,《文學評論》上發表了國內的權威,著名學者,當年的文壇批評界最著名的人之一的曹志山發表的論文——
“從《荷塘月色》看當代青年作家的精神困境和釋放。”
這篇文章從標題上來看,還真是讓人有點丈二摸不著頭腦,怎麼就給扯到精神困境上來了?
但是仔細往下看,大家很快就發現,曹志山他們這些人畢竟是傳說中的主流文學界的人,經驗豐富,而且能夠從一些平常的現象裡發掘出許多道理來……
因為曹志山直接把李闊的《荷塘月色》上升到了一種形而上學的高度,並且說這是一種精神上和靈魂上的升華。
但是他說得特別有道理。
“對比開頭,一個伏筆:因為工作上的事心煩,才走到院中,然而,經過院中這宛若仙境的滌蕩後,他似乎並沒有因此而擺脫心煩,然而,在這個過程裡他卻能一直維持那種上升的高度,把自己超然在了‘荷塘月色’之上,我想這就是《荷塘月色》的精神核心之一,也是那種朦朧而不點破的意境,正是中國流傳幾千年的婉約美,這種美不僅在散文的文字與埋伏裡,更是在精神上。”
看到這個,很多人還是感覺說的特別有道理,因為《荷塘月色》這篇文章和他說的仔細一對比,貌似真的是這麼個道理。
其實李闊畢竟是複制了來自另外一個時空裡朱自清先生的文章,他更改了背景,但卻沒有更改太多,所以很多東西依然成立。
而曹志山卻還有一些點評——“毫無疑問,《荷塘月色》是我近年來看過最好的散文,煉字,絲毫沒有年輕作者的賣弄,收得住,用得好。但於我而言,這篇散文最好的地方,除了文字,依然還是那種超然的精神境界,還有那種如同薄霧一樣美好又朦朧的幽靜……”
這一番點評,讓大家都知道,主流文學界現在已經比較認可《荷塘月色》了。
其實這也是應該的,畢竟這篇文章在另外一個時空中,也是廣受推崇。
20世紀的中國,名人的數量如同天上星鬥數不勝數,文壇巨匠也有很多,然而《荷塘月色》依然能成為最優秀的散文之一,自然有著自己的道理。
曹志山的點評到此為止,接下來就是在談論他說的這種精神困境。
在曹志山之後,燕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文壇上知名人物夏華春,在給學生講課的時候,說:“你們要看散文,要學習散文,就去看《荷塘月色》,這作者雖然年輕,可文字的通透和老練,反正我自愧不如。我希望大家可以多看看,多思考思考,為什麼他能在21歲的年紀就寫出這樣的散文來……”
這個講課內容被一些想要搞大新聞的人給發到了網上,於是,大家更是明白了李闊這篇文章的厲害。
當然,又很大一部分人,自然喜歡李闊的《荷塘月色》,但是依然有一群人覺得這文章也就那樣,沒什麼意思,矯情得很……
有人喜歡,肯定有人不喜歡。
《荷塘月色》的美,也是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層面,大部分人自然也只能看到其中很小的一個部分,這點在所難免。而一些人沒有經歷過一定的文學訓練,也看不出這種散文的好來,這些都很正常。
但是,在有文學鑒賞能力的人眼裡,這的確是一片佳作。
所以這樣的作品就和《盜墓筆記》是基本反過來的,《盜墓筆記》大眾眼前自然是神書,但在主流文壇上,並不算什麼,《荷塘月色》很多普通人無法欣賞,但在主流文學界備受推崇。
反正有很多人在教導弟子或者其他什麼人的時候,都會說:“你去看看人家李闊,21歲,但那《荷塘月色》寫出什麼水準!”
……《荷塘月色》之後也一直比較出名,後來還經常出現在一些優美散文推薦中。
《荷塘月色》之後不久,李闊這邊又發布了一部重磅小說,這次重新回到了《東海報·文學版》,小說的名字叫做《變形記》。
當然了,這個《變形記》肯定不是前世芒果臺的那個《變形記》,而是前世著名作家卡夫卡的小說《變形記》。
這篇小說在前世也比較出名,也獲得過很大的反響,在一百年後,依然是人們津津之一,《變形記》裡面對人異化狀態的描述,以及對於人們病態的金錢關系、人情淡薄如紗的狀況的刻畫,可謂是讓人毛骨悚然。
其實中國社會基本上一直在輪回,這裡和另外一個時空一樣,又輪回到了每一個朝代發展到繁榮時候的思想狀態——一方面笑貧不笑娼,人與人的價值衡量極端物化,另外一方面卻又會對別人擁有一種極高的道德要求……
而且現在人與人之間關系在資本橫流、新生活方式影響下越來越淡漠……這已經引來了許多的社會問題,也經常有人提及。
所以,《變形記》的出現,雖然有著時空隔膜,但那種戳入心中的痛感絕對不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