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鑑聞言回道:“賀公子言重了。我得傳書之後趕來上虞,就是為了替賀公子分憂出力。此事就交給我了!我必會救出賀大人,保賀大人萬無一失”。
聽到於鑑攬下此事,丁固問道:“不知於公子用何方法救出賀大人”?
“丁先生,好久不見。既然先生問起方法,我先請問丁先生。這次總共帶了多少軍兵,前來討伐潘平”?
丁固聽到此問,於是回道:“現在只有賀家千餘私兵,前來討伐潘平”。
“什麼!為何人數如此少?山陰可是會稽郡府啊,駐守之軍怎麼沒調來”?
賀茂聽到此言,馬上回道:“太守大人一月以前得陛下之命,前去侯官督辦遠航樓船之事。以渡海去遼東,宣撫公孫淵。故而山陰所有駐軍,都護衛太守大人前去侯官了”。
於鑑聽到此言,皺眉說道:“那此事就難辦了啊。我本想於公子率領大軍直接兵臨餘姚,而我則借大軍威勢,前去勸說我父反正。擊殺潘達,救出賀大人。
但是現在只有賀家的千餘私軍,與潘達之兵力難分多寡。那我就不能用此策了”。
這時黃尋聽完於鑑之言,出言說道:“於公子,我乃建忠校尉黃尋是也。我想到了一個辦法。你回餘姚之後,設法保護賀大人。然後找機會直接在夜晚之時開啟城門,放我軍入城。這樣我軍襲入城中之後,潘達覆手可滅也”。
於鑑聽到這話之後,輕笑道:“黃校尉說得簡單,但此計我卻無法施行”。
黃尋問道:“於公子,你於家在餘姚可謂是頂級豪族。隨便讓幾個城門守兵歸附你於家,放我等進城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嗎”?
於鑑回道:“黃校尉是不知道我於家族內的形勢,所以才這麼說啊。潘達之所以能說服我於家為其助力造船,是因為答應我了大哥。若乘船渡海投魏,便會向魏國舉薦我大哥為官。
我大哥於乾早就不想再做商人,但因在吳國沒有入仕之途,所以一直隱忍不發。如今潘平得到機會,想脫身投魏,故而派遣潘達來說服我大哥。
我大哥早有為官之心,想著投魏之後能得官位,故以我於家少主的身份答應了潘達。我父親早就將家族諸事交給我大哥打理,現在也無法改變我大哥的心意了。
黃校尉,如今於家有我大哥當家做主,我這於家次子也不過就是一夥計而已。根本無法號令於家多數人,讓他們聽我的話”。
黃尋聽完了於鑑的解釋後,才知道為什麼於家要幫助潘平渡海投魏。
原來於家少主,於鑑的大哥於乾是個官迷,但是在吳國當不了官。所以於乾接觸到潘平後,欲跟潘平一起渡海投魏,以此得獲官途。
畢竟對於魏國來說,潘平作為吳國名將潘璋之子,遠道來投。不管其能力如何,至少這是個挺有面子的事情。那跟潘平一起投順的於乾自然也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能在魏國混個官噹噹。
黃尋知道了於家幫助潘平的原因後,開口說道:“於公子,既然你將你於家的形勢都告訴了我。那我問你,你到底是怎麼想的”?
於鑑回道:“我既然跟黃校尉說這原因,那當然有我自己的考慮。如果不出其他的問題,我大哥繼任於家家主,那是絕對沒有任何問題的事情。
不過如今我大哥勾結潘平準備渡海投魏,這就是叛國之大罪。我大哥若是失敗,那就是我繼承於家家主之位了。
而且我於家販鹽為業已經三十餘年,若是真將所有家產都遷到魏國去。那我於家家業將瞬間傾倒,我絕不能讓這種事情發生。
所謂人離鄉賤。若真到了魏國,我於家想重新依靠販鹽崛起,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我大哥只想著當官,卻為了當官將我於家數十年的家業傾覆。我說什麼也不能讓這種事情發生在我眼前”。
黃尋得知了於鑑的真實想法後,心內不由想著。於鑑只是想趁機謀求家主之位罷了,還把話說得如此光明正大。一副我是為了家族基業著想,所以才要跟我大哥為敵。
這些世家豪族子弟,為什麼都是這麼一副嘴臉。嘴上說得挺明正,但乾的卻是把人趕盡殺絕的事情。以前的桓季是這樣,現在的於鑑也是這樣。
不過黃尋也就是心裡想想而已,這要救出賀景還得依靠於鑑才行。想到這裡,黃尋說道。
“於公子,我明白你的立場了。那不知你是否有辦法,讓我們混進餘姚城。只要咱們混進餘姚城,先救出二伯。那我們就可以放心大膽地,剿滅潘達這些逆賊了”。
於鑑聞言回道:“要想混進餘姚城,我當然有辦法。我只需要用我於家次子的身份,光明正大的就可以入城。但是你們這麼多人,不可能都隨我入城。我頂多只能帶領三十人,作為我的護衛入城”。
黃尋聽到只要扮作於鑑的護衛,就可以混進餘姚城。不禁思考起來,到底該選哪些人進城。
這些人必須得是十里挑一的好手。畢竟於鑑也說了,其在於家根本調動不了多少人。要救出賀景,就只能指望這混進去的三十人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