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銚蓋聽到黃尋為兒子取表字伯騂,思慮一番後說道:“此字有良才展驥之意,正可配拙子,我拜謝黃校尉矣”。
說完讓銚璟也向黃尋叩首行禮。銚璟雖心中不願,但銚家畢竟承襲的乃是先漢禮制,尊長之命不可違,於是只得拜謝黃尋。
銚璟拜謝完黃尋之後,黃尋扶起銚璟說道:“伯騂,吾與汝有取字之誼,當有以饋贈。但吾來此是為國家除賊,身兼軍旅要職,無有他物,便送你一語,聊作規言。
望汝勤勉讀書,日後傳承漢家經典,為天下百姓作有益之事。不說興教萬民,亦要安恤一方。你且聽好:‘今日一晤,感存昭祿,效遠行先,來日方長,君當奮效之也。勿負逝年韶華’。
銚璟聽到黃尋贈給自己規言,其中大半知識自己都不知道,不禁有些赧顏。但求知的探索之心激發,還是出言問道:“黃校尉,這其中的‘昭祿、效遠行先’作何解”?
“昭祿出自《詩經·大雅·既醉》其中‘昭明有融,高朗令終’而後接之句‘其胤維何?天被爾祿’兩句。
吾將昭祿二字取而用之,意在讓伯騂知道‘昭昭其言,祿將自來’之理。讀書學藝非是妄求名祿,而是自身修德習仁。但當有濟事之才,昭祿自來之也”。
銚璟聽到黃尋的解釋後,始對黃尋有好感生焉。
黃尋又說道:“效為果效,行以行為。老子言‘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毫末、壘土、足下此皆以行為也。何哉?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植毫末,無以成巨木。不堆壘土,無以建大廈。有此行為,方有果效。
果效在後,而行在之前。若無行,何有效?九層之塔、合抱之木、千里之行,皆是果效也。故我言效遠行先也。如此解釋,伯騂可明否”?
銚璟聽了黃尋的這一段解釋後,當下對黃尋的才學是真正心服了。頓首拜道:“黃校尉大才也。稚子不識尊顏,失禮冒犯,還請黃校尉恕我之過”。
黃尋扶起銚璟道:“你我初見,互不相識,有何失禮冒犯之說。只當縱論經義,學術交流即可,勿要說禮制之事”。
銚蓋見自己兒子愧服黃尋,也出言說道:“璟兒,如今你既與黃校尉有所辯言,可還滿意黃校尉為你取的表字”?
“黃校尉之才猶如江河入海,兒得黃校尉賜以表字,與有榮焉矣。甚好”。
“好,璟兒。那以後我便以伯騂之名呼之”。
“請父親為之可也”。
談完銚璟的事,黃尋將話題說回徵氏上來。
黃尋問道:“既然苟漏之主乃是徵雄叔父徵延,那此人與麊泠之徵鬘關係如何”?
銚蓋回道:“關係甚佳”。
“哦,我本想以我漢家之承製思忖蠻夷之輩,如此看來此卻不堪用矣”。
“黃校尉可是想用離間之計”。
“正是,但徵氏蠻族與我漢家所思所行,不在同類。離間計恐不能行也”。
“黃校尉若想知徵氏族俗,我倒有一些情報相告。徵氏之姻,非父母所賜。族中男女當適婚之時,乃大集男女與會。男女自相可適,乃成夫妻,而父母不能止。又有大異漢家之俗,兄死,弟可妻其嫂,世以此為俗。
昔伏波將軍定徵氏之後,欲設媒官,教徵氏知聘娶之禮。奈何世俗難易,縱以罪斃命,不能禁制。更遑論女子為主,我漢家之所大非也。而徵氏卻世為傳俗,不以為然。其先祖徵氏兩亂賊俱是女子。故我言徵鬘為主,徵延不相嫉恨也。反聽之任命,遵令而行”。
黃尋聽銚蓋言及徵氏之制,遂問道:“既然現在是徵鬘為主,為何之前乃是其兄徵雄當家”?
喜歡尋戲三國請大家收藏:()尋戲三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