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老”?
“木老是二少爺外公,少主常與之親善”。
“原來如此”。李東說罷,在木屋前靜坐等候,哈佗繼續劈柴。
少年來到一處洞府,口中呼道:“外公,孫兒來了”。
裡面有人應道:“罡兒來了,快進來”。
少年進入洞中,只見洞中擺有一書架,其上有竹簡數十卷。地上坐著一老叟正用杵磨搗藥。
少年快步走到老叟旁邊坐下,開口說道:“外公,今日一個以前被父親救下的人來到山中說要拜訪父親。我問他因何到來,他說率軍路過,故前來看望。然後我想去看看軍隊是個什麼模樣,於是隨他下山見識。看見其軍隊士卒潦倒無力,毫無我所想之勇。故而發問為何軍隊如此潦倒。他卻言我所想之軍隊軍容只有中原朝廷嫡系才有,在此交州之地全是如此樣態。然後我又說我習武以後,當投軍殺敵。他又勸我習武並非要從軍,只要保護家族便可,句句不離父親那套。外公,你說我之後就要一輩子待在這交州之地看家護院嗎”?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哈哈,罡兒,那人受你父親點撥才學了一點兒微末之術,你不必聽其所言而心煩。你韓家自你烈祖父起便修習煉氣之道,乃是祖傳煉氣士宗族。不過如今天地靈氣枯竭,你父親修煉二十年,不升境界。故讓你轉習武道,強身健體,以衛家族。況如今天下分為三國,習武也能出外歷練,讓你父親能有所希冀。你放心,你成年之後,你父親定會安排你出外闖蕩,為你韓家光耀門楣。你習武必有有用之地,不必擔心”。
“外公,你和父親老是提起煉氣士,我大哥也是修煉的煉氣之術。這煉氣士到底有甚來頭”?
“這說起來卻實在複雜。你父親未讓你讀《道德經》和《易經》,我該如何講起呢”?
“外公,煉氣煉氣,當然是先講氣了”。
“好,就先給你講這氣如何個來源。易經有言:昔有大神盤古開天地,後以其軀撐立天地之間,終始絕天地,神軀倒下之後,有鴻蒙之氣於神軀降生於天地之中。後人遂將鴻蒙之氣納於自身丹田轉化,此便為修煉。修煉之後鴻蒙之氣轉化為天地靈氣儲存于丹田之內。人修煉此氣納入丹田可得長壽不衰之效。古之煉氣士壽可達一二千歲,此乃常態。後顓頊帝行絕地天通,斷人神之途,鴻蒙之氣不再散溢人間,俱被鎖於天界。
人間鴻蒙之氣轉化為天地靈氣,用一分便少一分。最後一位長壽煉氣士彭祖直達八百壽元而終。煉氣士死後,體內丹田靈氣復散於天地之中。但自彭祖死後,再無一人可得八百之壽。如今靈氣代代減損枯竭,時至今日,壽可至五百者便被稱為上仙。你之高祖韓世雄壽達三百餘歲,如今雲遊四方,不知所蹤。
你曾祖卻無此道行,九十而終。你父如今修煉二十年不得寸進,你大哥修習煉氣之術無法轉圜。幸而你還小,你父親讓你轉而學習武道,欲求入世,走世俗光耀之路。你當勤練武藝,以後必有展翅之機”。
聽完外公的話,少年始知家族傳承之道,也知曉了父親為何不讓自己修煉,原來是天地靈氣枯竭,修煉已是一代不如一代了。
正在少年與外公談論修煉之道時。李東終於等到了自己的恩主出關。恩主出關後得知李東已等候多時,邀李東入屋相見。
二人入座後,恩主說道:“李東,一別三年,今日何來”?
“恩主,僕率軍路過,想起恩主救命之恩,故前來拜訪,以表我心”。
“李東,說過多少次了,你非是我之奴僕,不必如此稱呼。道德經言:‘無為而無不為,是謂上德也’。我那時見你為熊羆所逐迫,因與我行路相遇,故出手救之。若你與我之行路相違,我自是無為也。所謂道法自然,順乎一心。你不必如此感念,只需謹守你內心本願,自當事事順遂,無可擾之事耳”。
“今日復聽得恩主訓言,僕猶得聞仙樂也。恨不能拜恩主為師,今生奉侍之也”。
“李東,我習之法,不可外傳。當年救你之時,便以告訴。你絕此唸吧”。
“恩主,我今日前來還有一事請教,請恩主為我解惑”。
“何事”?
“我回桓傢俬軍後,因功升為佐將,如今拔擢我之主將被殺。我欲為主將報仇,故不避危難,捨身報信與主家。豈料敗走別城後,主家長老枉顧百姓性命,驅民與軍戰,害死數百性命。故我灰心喪氣,帶信任我之百姓離開主家。流亡至此,不知前路如何行事。因求告恩主,望恩主為僕指點迷津”。
恩主聽後說道:“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你當年因難遇我,被我授以兵法之學。而今因為兵災又亡奔此處,可謂一難一渡也。我便授你一言以記之。‘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塔,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而今你既有百姓跟隨,說明你有此善緣,當以百姓為你之福祉,帶領他們往依安全之地,繁衍生息。
此處往西乃是交趾荒僻之地,雖言荒僻,但卻有元江哺育此地百姓。土地肥沃,可勘耕作。惜此地百姓但會漁獵之技,不通耕種之法。徒耗費了此等佳地,你可取而用之,將之變為良田。而後在其地廣為開墾,納本地百姓教授耕作之法。日積月累,自然可建成百姓豐足,安居樂業之善地。到時兵災已完,官府來人檢地。你便向官府獻地,官府錄用之後。你便可成為本地之豪族高門,此百年基業矣。你可自忖之也”。
李東聽完恩主的話後,起身拜道:“僕今日得恩主之點撥,如陽輝照白雪,一掃迷沉,點照大道。還請受僕一拜”。
恩主受了李東一拜,說道:“既已知前路在何,便下山去吧。如無要事,還是不要勤來此處。我等修行之輩,避於此山,本是為求出世登仙。因緣救你,乃是法於自然也。你去之後,只要謹記道法自然,隨心而動,庶幾可無災矣”。
李東見恩主下了逐客令,也不好再多打攪,擾了恩主清修,遂再拜三次,斂然作別。
喜歡尋戲三國請大家收藏:()尋戲三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