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安定的吾彥,自上次擊敗桓臨組織的一波進攻後,繼續圍城不攻。待得到徐四傳達黃尋回軍的命令之後,吾彥馬上帶領奉難營趕回無功。
這時安定城中的李東和桓吉看到吳軍撤退,也是不敢大意。怕是吳軍的詭計,繼續採取嚴守狀態。
直到五日之後,李東確定吳軍真的撤退,馬上告知了桓吉此事。
桓吉聽到吳軍真的退走,當即舒了口氣。這時李東卻說道。
“大人,吳軍雖退,但恐日後必又復來。我等得做後路之謀算才行啊”。
“李東,你的意思是”?
“大人,安定乃是直接面臨吳軍攻伐的前線城池,又是連線九真和龍編的交通要衝之地,吳軍定會視為必取之城。
如今吳軍已經平定九真,其這次雖因事退走,但一定會再次進逼。我軍只有這兩千人,又在上次戰事中折損數百新軍。而且大長老上次驅百姓為前陣,視百姓性命如螻蟻。
安定之民心已盡失,長久下去守城必是越來越艱困。我想前去交趾其餘城池請求援軍,這樣也能補充安定之守軍,望大人允納”。
桓吉聽到李東要去求援,說道。
“現今桓衝大人將交趾大量兵力聚集龍編,這才能抵抗呂岱進攻一月有餘。其餘城池現在哪還有兵力可求啊”?
李東回道:“交趾除了桓家能掌握的兵力外,還有許多僚人部落可以求援。我當西去僚人聚集的麋泠縣,以桓家的名義招募僚人入軍。
還請大人予我桓家信物,讓我能在僚人面前展示,讓僚人相信我的身份。這樣我必能募集援軍前來安定支援”。
桓吉還未表態,一旁的桓深聽說李東要離開安定,當即大喜。李東要是走了,這安定的軍權不就是我的了嗎。這可是桓深日思夜想的事啊。大丈夫豈能無權。
桓深馬上出言支援道:“父親,我覺得李東的考慮很有道理。我軍自上次戰爭敗了之後,已經喪失了大量民心。
現在安定百姓願意從軍者實在不多,大長老又隨時陷入昏迷,實在是需要援軍,方才能繼續守禦安定啊。請父親答應李東求援之請求,為安定招募援軍”。
桓吉本來還在猶豫,但是聽了兒子也支援李東前去求援。當下拍板答應,將自己的長老印章交給李東作為信物,讓他出去求援。
李東走時要求帶五百人作為護衛跟隨,對桓吉的說法是僚人兇悍,需得以武力震懾,方才能制服。
桓深怎麼可能看著自己的軍隊被李東帶走呢。那可是屬於自己的東西啊。桓深向桓吉諫言不可,桓吉於是讓李東自去徵募安定百姓作為護衛。
李東於是在安定招募願意離開之人,有許多人家因為被桓臨所逼,導致家裡的男人戰死。所以倒是有不少十幾歲喪父的少年想跟著李東走,闖出條路。還有些喪子的四十餘歲的男子因為感到沒有希望,於是都想跟著李東離開這個傷心之地。
李東很快就募集了六百人,帶著這六百人,李東離開安定城向西行去。
李東走到一處林地後,命全軍停下休息。然後大聲說道。
“你們既然願意跟我李東離開安定,想必都是不願再待在安定的人。那我們就不回去了”。
李東這話說完,底下的人瞬間咋呼起來,議論紛紛。李東喝止住嘈雜的聲音後說道。
“安定的桓家族人都是些不將人命看重的禽獸之輩,我要帶著你們前去新的地方安家生活。
想交趾這麼大的土地,總有咱們落腳之地。你們願意跟我李東闖出一條生路嗎”?
聽見李東說不回安定,這六百人都歡呼起來。那些喪父的少年更是齊聲回答願意。
李東看著這六百人都願意跟隨自己,不禁喜道。
“好,我們現在朝西走。北邊的龍編戰亂不休,南邊也是被吳軍佔據,十分危險。只有西邊尚還安全,你們隨我走吧”。
說完這話,李東帶頭朝西而行,手下六百人皆跟隨李東而去。
吾彥回到無功後,黃尋立馬開始整備軍隊。由於計劃是桓業直接率兵進攻居風,所以答應給予黃尋的一半兵力,只有待除滅冉家之後再交付了。
而回到胥浦的桓季將剷除桓治父子的事告訴桓業後,立馬放出了俘虜的九真太守戴良。然後桓季直接給戴良磕頭賠罪,希望戴良饒恕自己俘虜戴良之事。
桓業也送上侍女十人,珍寶百數為兒子打點。桓業父子大獻殷勤,想彌補對戴良的俘虜之罪。
戴良得知桓業父子投降,當即拿出了自己九真太守的官威來,要這要那。桓業父子自知得罪了戴良,儘量滿足戴良的要求,希望彌平戴良對桓業父子的恨意。
這時黃尋又派人來傳信,讓桓業父子直接起兵進攻居風。
戴良原本以為桓業父子投降,那九真就完全平定了,沒想到這時又有個冉家跳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