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尋還在苦思怎麼說服呂隆時,錢博、錢諷父子也商量了起來。
“父親以您之見,黃尋真欲說合我錢家與呂隆結親之事否”?
“你對黃尋如此殷勤,怎麼如今反而懷疑起來了”。
“我只是覺得別人既然作為我的媒人,我自然要客氣點。但是我也沒有傻到偏聽偏信的地步”。
“你不用擔心了,我看黃尋是真要撮合你與呂隆之女結親的事。其實我在與黃尋的辯論中,已經向黃尋釋放了我的意圖。不過黃尋沒有接我的招,反而欲讓我與呂隆聯姻來邀我出兵。
雖然與我的預期不符,但若真與呂隆聯姻,那我錢家便可以刺史大人姻親的身份登上交州的官場。也好過在高涼做一輩子被人看不上眼的土帥”。
“既然父親大人相信黃尋,那不若我們與黃尋搭上關係。黃尋是呂隆的心腹,若是以後我們與呂隆聯姻,那黃尋就是自己人。我們若再與黃尋搭上關係。這交州之地,就沒有我錢家手伸不到的地方了”。
錢博見到兒子突然靈光,於是問道:“你有什麼想法”。
錢諷回道:“最好我們也跟黃尋成為姻親。可惜我知道黃尋早就被呂隆看上,欲以妻妹拉攏。不然我錢家可招黃尋為婿。
既然不能結為姻親,那便讓弟弟拜黃尋為義父如何?到時黃尋與我錢家也成為親家,如此豈不安好”。
錢博聽到錢諷如此說,心中當然大怒。還以為兒子有長進,沒想到還是怕自己寵愛幼子而威脅錢諷的地位。如果把幼子讓給黃尋為螟蛉義子,那錢諷之位穩如泰山。
為什麼錢諷對自己的弟弟如此顧忌呢?
原來錢諷之母已逝,現在的當家主母是錢博娶的繼室。由於錢博通讀漢家文章,故而對於錢諷也是以經義教授,讓錢諷知道了嫡庶之別。
又錢諷得知了近朝袁紹兒子袁譚和袁尚爭位之事,怕由後母所生的弟弟威脅自己的地位。故而先提出讓弟弟為人質。錢博因錢諷已長成,而幼子尚小,沒有用處,故而答應幼子為質。
沒想到黃尋將幼子送回來了,錢博當然高興。但錢諷心中不甘,又想出將弟弟送給他人為義子的辦法來,總之要排除這個隱患。
錢博當然不想將幼子送出去,但想到如果錢諷真娶了呂隆之女,那錢諷成為自己的繼承人是板上釘釘的事。這樣的話,幼子在內必成為錢諷的眼中釘,勢必要禍起蕭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錢博這麼一想,再看向錢諷,發現錢諷的眼神犀利。錢博突然覺得,錢諷自得到娶呂隆之女的訊息後,就不在自己面前畏首畏尾了。因為錢諷覺得自己有依靠了。
錢博知道,現在錢諷就是逼自己答應此事。不然以後錢諷必向幼子下殺手。錢博為了保護幼子,只得答應錢諷,送幼子拜黃尋為義父。
錢諷見父親答應,當然喜笑顏開。過了兩日,馬文率領軍隊來至高涼,黃尋當然去迎接,將高涼之事告訴了馬文。而錢博父子得以團聚,當然激動相擁。
晚上錢博父子設宴款待黃尋,感謝黃尋送歸幼子。但是這時錢諷卻說道。
“黃校尉之英武威名,我等邊遠之人早就知曉。故想向黃校尉攀一門親事,不知黃校尉之意若何”。
黃尋一聽,心中咯噔一下。不會是又要送女人給我吧。在駱越部落時,黃尋就被這麼搞過。幸虧黃尋應變得當,讓趙達代黃尋頂缸了。不然黃尋可沒法。
但是如今呂隆已經替自己求娶步家結親。有了這個底牌,黃尋當下說道。
“不瞞錢太守,我已向步家求親。若是聯姻之事,實在不好意思”。
錢諷卻道:“非是此事。我之幼弟得黃校尉照顧,能從番禺安全回家。我作為其大哥,當然感激。只是高涼邊荒之地,不能學有所成。我弟之才甚是聰慧,若是待在高涼,是毀了我弟這身英才。
故我惶恐諫言,欲讓我弟拜黃校尉為義父,學習黃校尉之軍略才學。望其日後能入朝封官,也不負了我弟這身聰慧之才也”。
黃尋聽後大驚,這是直接送兒子了。我還沒有娶媳婦呢?怎麼兒子就先整出來了。黃尋當即回道。
“此事萬萬不可,我尚未娶妻而得義子,這叫別人如何看我?我娶妻之後,我夫人又將置這個孩子以何地位,此事恕我不能答應”。
錢諷見黃尋推辭,又說道。
“如今我錢家與呂隆將軍將結姻親,黃校尉乃是呂將軍之心腹,我聽聞呂將軍特意為黃校尉求娶步家之女為妻。
若是如此,黃校尉與呂將軍為連襟,而我錢家又將與呂將軍結為親家。若是黃校尉能收我弟為義子,則我錢家與呂將軍、黃校尉互為親族。三家合力討伐士規,士規還有何能敢亂交州乎”?
黃尋聽明白了錢諷的意思,心中對於錢諷的看法大為改觀。當時錢諷帶兵來圍攻黃尋時,一副紈絝公子的做派,毫無軍事能力可言。沒想到玩起這些小算計來還是很有章法的嘛。
錢諷的意思就是,黃尋雖然提出要為錢家與呂隆聯姻牽線,但是錢家還是覺得這個不一定能成。若是黃尋收錢博幼子為義子,那即使呂隆不同意聯姻。黃尋收了錢諷之弟,那有黃尋這個親家,錢家也有收穫。
需知黃尋的英武之名,經過平定士徽之亂已經廣泛流傳於交州。錢家得到黃尋這個親族,也能在交州官場佔有一席之地。
自從士徽被滅之後,交州的勢力出現了大片的空餘。如錢博這種佔據高涼一地的人,自然想乘機擴大勢力範圍。而士規則是利用士徽的餘黨再次起事,聲威之盛也是讓交州許多小豪族為之側目。
如今呂岱不在交州,吳國的精銳或防禦曹魏,或跟隨潘濬征伐五溪蠻,也暫時抽不出兵來援助交州。只有呂隆的軍隊駐守在番禺,所以還在觀望中的小豪族都想參與士規之軍。但是畢竟有士徽之敗在前面,所以這些小豪族還是慎之又慎。
黃尋想清楚了此事之後,為了自己與呂隆的平叛大業,自己也只能答應收個乾兒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