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戰中年僅二十四的衛央公親鑄了一面鐵旗,命名為臨安鐵旗,並頒佈了一則鐵令:
見此旗者,不得後退,違者,斬
見此旗者,不得言語,違者,斬
見此旗者,不得休息,違者,斬
在大陸整個戰爭史上這也是一個極為慘烈的戰事,一場無聲的廝殺,大戰之後竟然有三萬衛軍被生生累死,他們沒死在大戰中,卻死在了大戰結束精神放鬆的那一刻。
臨安鐵旗在後來再也沒有使用過,一直被藏在落星宮中,這次開戰衛央公派皇家供奉八百里加急親手送到了方華的手中,可見其決心。
衛軍普通士兵的素質也另溫泉和張大人大吃一驚,家兵和高手數量是一個家族的根基,三大家族的家兵素質都很高,基本和鄭國御林軍不相上下,這號可以理解。但最讓兩人驚訝的是其他地方兵員的素質,他們竟然與三大家族的家兵相比絲毫不弱。
原來衛國家族招募家兵的傳統是從建國之出就流傳下來的傳統,削弱家族勢力一直也是衛國曆代國君所頭疼的問題,更是君王和臣子的主要矛盾。而衛央公登基後並沒有削弱三大家族的家兵,而是選擇了瘋狂的練兵,各道各郡各縣,三個月必有一次大練,每月一小練,每天也保持著八個小時的高強度訓練,所以各處守軍的戰力都極高,都和家族的家兵不相上下。
樹了鐵旗之後,衛軍每個人都是心懷死志,不言語,不後退,不休息,就連泰安城十萬百姓身披鎧甲走出城門,衛軍有也沒有絲毫騷亂,依舊是死戰到底。
相反,鄭國抽走了十萬精銳後剩下的大部分都是屯軍,他們戰時打仗,不戰的時候便屯田,戰力並不高。雖然鄭軍也是死戰,但真打起來還是差上許多,配合,決斷,生死相搏時的技巧都不如衛軍士兵。
這種規模巨大,而且是以命換命的死戰與將領關係不大,溫泉佈置的各處伏兵殺出的時機已經相當完美了,也衝擊到了衛軍的陣型,可還是被衛軍強大的戰鬥力抵消了。就連收兵的時機也是他掐好的,這場戰鬥之後,衛軍死了七萬人,鄭軍死了八萬。鄭軍損失雖然出乎意料的大,但可以退守洛陽,以洛陽的高大城牆和囤積的物質,衛軍剩下的這點人是無論如何打不下來的。
大戰之後方華收起了血旗,這場戰鬥他打的也是心驚膽戰,手下將領死了一半,就連他的兒子方傑也收了傷。
兩軍拉開了幾十裡後,他命令士兵原地休息,酒不能喝,但是肉卻全部都分發到了各營的鍋中。吃飯時他帶著一些將領來到洛陽城下。
洛陽是六朝古都,更是秦國國都,歷來就有帝王之都的雅號。
大秦未崩之時,洛陽城內有天下第一不夜宮,有東南西北四方神臺,有朱雀樓,隕星閣,紫府殿,太皇廟等無數金碧輝煌的建築,雖然大部分都毀於戰火,但鄭國對洛陽的重建是不易餘力的,尤其是城牆竟然有十丈之高。
方華嘆了口氣,他知道憑他們這些人數的確是打不下來這座千年古城,更別說他們根本沒有任何重型攻城器械了。
既然不能打洛陽,自然也不能原地不動了,否則就會逐漸陷入各地趕來援軍的包圍之中。手下大部分將領認為應該打泰安,因為泰安基本沒有兵力了,簡直是一座空城。
但方華派高手潛入城中看了一圈就放棄了,因為這泰安不是像一座空城,而根本就是一座空城。城內別說糧食物資,連人都沒了,就連剛才裝成士兵的十萬百姓都直接離開城池了。
很明顯這泰安城就是溫泉和張大人留給他的,他們押送糧食物資的五萬輔兵速度很慢,他估計已經有鄭國士兵偷偷跟在後面,一旦他們進了城,這些士兵就會過去劫殺這些輔兵,這樣沒有糧草的大部隊就陷入了圍城,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
所以他力排眾議決定後撤會合輔兵,之後直接退兵駐守到嘯風城,等待衛央公加派的十五萬援軍。反正鄭國也沒有多少兵力一定會集結在一起,這樣的話決戰無論在哪都一樣。
雖然讀起來不一定有意思,但我還是很喜歡寫這種戰爭描寫的。)
喜歡諸王之上請大家收藏:()諸王之上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