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薇彷彿生怕晚了一秒鐘就會造成無可挽回的巨大損失一樣,說到這裡,一把拋開楊晨,直接跑過去跟“楊辦”聯絡了,搞得楊晨苦笑搖頭。
不管怎麼說,一切總算告一段落了,楊晨也算是輕松的休息了一天。
只是,對於那些剛剛看到楊晨登月,自己空自心癢癢卻只能眼睜睜看著的其他人來說,星辰號的成功,只不過是他們的第一步,此後的工作,可還是多著呢。
他們馬上就投入了全部精力,開始製造新的飛船了。
以星辰號為模板,這種飛船被歸類為指揮全能型的小型飛船。未來真的有什麼大戰,也就能用來指揮。因為它體型太小,雖然生存能力很強,但是戰鬥力卻不會太高。
而星辰號完全是做為楊晨的私人飛船設計的,還不能算完全的指揮全能型。所以,他們先設計了猴版放大星辰號,也就是削減效能但是放大體積的“星辰級”指揮飛船。考慮到生存能力和指揮的需要,這一型號飛船被設計為長度大約一百米,寬度五十米,高度二十米的龐然大物。
隨後,就是“星系級”的星際母艦,也就是太空飛機、空天飛機的移動基地船。這種母艦的設計採用了楊晨曾經描述過但目前還無法達到的多項技術,將會遊曳在整個太陽系內,成為太陽系防禦體系的核心之一。所有該型星際母艦將會用星系的名稱命名。比如“銀河”、“天琴”等。其大小至少是五到十公裡長的龐然大物。只有在太空中才能製造,星球上根本製造不出來如此的龐然大物。
另外還有僅僅在理論上存在,具體資料還無法設計,專門用來進行星際移民的“星團級”。同樣沒有具體資料,只是一個想象和展望的“黑洞級”移動星際要塞。這兩種飛船因為太科幻,就連就會採用什麼技術,現在都無法確定——因為楊晨也不知道要在茫茫星際中移民或者作為移動星際要塞,究竟需要什麼技術才能夠做到。
接著,就是“星雲級”戰列殲星艦,將以宇宙中星雲的名字命名。具體技術仍然很模糊,也是未來設想的科幻型號。
接下來就是“恆星級”星際巡洋艦,以恆星系的名字命名。
這才是現實的可以跟星際級星際母艦組建星際艦隊協同作戰,作戰半徑為整個太陽系的星際戰艦。這一星際戰艦將會有一公裡到三公裡,二百米到五百米寬,五百米高的龐大體型。同樣也不是地球上能夠建造的,只能在太空建造。大家設計之初想法是在小行星帶就地利用小行星帶礦藏來製造。但估計要實現,至少需要二十年的努力。
然後是“行星級”太空驅逐艦,這將會成為最近十年內華國的主力太空戰艦。它將會有五百到八百米長度,一百多米寬度,五十多米高度。這勉強還能夠在地球製造,前提是採用了楊晨提供的靈能技術。僅僅是地球當前的傳統科技,還是達不到的。
至於大家準備馬上建造的,除了星辰級指揮艦外,那就是“彗星級”太空護衛艦,將以地球中的彗星命名。這才是現在華國可以擁有的太空戰艦。長三百米,寬八十米,高五十米。
最後,那就是“元素級”採礦船。將以各大元素名字命名。這一採礦船將主要複制後世的採礦船,用於太陽系內的礦産採集。不過體型作了調整,長三百米,寬兩百米,高兩百米。沒辦法,要採礦就得容量大。
而且,這只是第一批。第二批採礦船,將會在小行星帶建造飛船工廠,直接製造更大的長度將達到一公裡,作為未來的超過一公裡長的技術驗證)。
除此之外,還有環地球、環日空間站,它們的型號名字是“山嶽級”,將用華國的名山大川、仙山等作為命名。
靈能航天發射的第一個空間站,便將是“昆侖號”空間站,二十公裡直徑。此後,還會有以五嶽命名的五座空間站,五公裡直徑,並最終形成一個龐大的空間站體系。
在距離地球一萬公裡到五萬公裡的距離上,將會建造一百公裡直徑的“歸墟號”太空船塢。
距離地球十萬公裡的距離上,則是“三十三天號”太空城,大小三百公裡。作為普通的旅遊、科研、工業太空城建設。戰時轉為第二指揮基地。第一指揮基地為月球。)
最後,更將建造五百公裡的“天外天號”太空城,位置設在距地球一百五十萬千米的地球背向太陽的引力平衡點拉格朗日點2處,將作為地球對入侵者的前進軍事基地建造。
如此一來,兩個太空城,一個太空船塢,六個空間站,加上月球,還有“元素級”採礦船,“彗星級”太空護衛艦,“行星級”太空驅逐艦,再加上“星辰級”指揮艦一個龐大的近地月系太空戰爭體系就這樣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