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尷尬一笑,道:“父親,臣覺得這個不是兵事,應該叫地緣關係。”
李世民道:“那你講講,什麼叫做地緣關係。”
李承乾道:“地緣關係就是說,一個地區的地理位置該區域內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各方面的影響。”
李世民頓了一頓,跟剛才的區域性、季節性、連鎖性一樣,又是一堆不太懂的新詞彙。
“你把地緣關係涉及到的問題,還有你剛才說得那些朕沒聽懂的,都給朕講清楚。”
李承乾道:“地緣關係涉及面很廣,不是一兩句話的能講清楚的,您要是實在感興趣,臣有時間寫下來,您慢慢兒看。”
李世民點頭,不再糾結剛才的問題,繼續道:“有一支叛軍,從代北起兵南下,攻城拔寨,直逼潼關,一路從無敗績,眼下京師岌岌可危。高明,若朕要你帶兵出戰,此時敵軍數量兩倍於你,你是守還是攻?”
皇帝思想真是太跳脫了,想一出來一出。
李承乾沉默片刻,這個舉例,聽著怎麼像是安祿山兵逼潼關?
“臣覺得,應該守。”
李世民道:“理由!”
李承乾道:“叛軍一路南下,銳氣難擋,不可與之爭鋒,且我軍在數量上沒有絕對的優勢。故臣以為,當堅守潼關,嚴密佈防,叛軍必定會攻城,挫敗其攻勢,消減其銳氣,然後徐徐圖之。”
李世民道:“現在另有一支兵馬,繞到了叛軍後方,與你所在的潼關形成合圍之勢,此時你與叛軍兵力相當,你是攻還是守?”
李承乾思索片刻,道:“父親,不知這叛軍可有援軍?”
李世民道:“有如何?沒有又如何?”
李承乾道:“如果有援軍,那就強攻兼誘降,速戰速決,免得叛軍援軍到了之後,他們裡應外合,把我軍繞到敵軍後方的兵馬給圍了,我軍陷入被動。叛軍被滅之後,我方兩隊兵馬合軍,兵戈直指叛軍援軍。如果沒有援軍,圍而不殲,糧盡援絕,遲早困死他。”
李世民道:“那你為什麼不等待叛軍援軍,將敵人的援軍放入包圍之中,繼續圍困呢?”
李承乾道:“被圍困的叛軍,已經處於絕境,哪怕有一絲突圍的希望,他們都會生出破釜沉舟的氣勢,一個不慎,敵軍援軍入不了我軍包圍,還會讓敵軍裡應外合,突出重圍,風險太大了。”
李世民道:“那你為什麼覺得,不能同銳氣難擋的叛軍交手?”
李承乾道:“前人的經驗,《左傳·莊公十年》記載,曹劌總結擊敗齊軍的原話:‘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固克之。’戰爭伊始,叛軍士氣高漲,我軍處於劣勢,所以,臣才會覺得面對南下的叛軍,我軍當固守潼關,等他攻城,破他攻勢,殺他的氣焰,削弱他計程車氣。我軍一次次挫敗敵軍,士氣上漲,總會有攻守易型的時候。”
李世民道:“那你為什麼又圍而不殲,而不是直接殲滅?”
李承乾道:“重重包圍之下,又做不到突出重圍,沒有糧草輜重補給,沒有外來援兵,已然是絕境,再逼一把,叛軍背水一戰成了韓信,我軍就算能殲滅叛軍,也必定會付出慘重的傷亡。除非我軍斷糧,否則圍就是上上之選。《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記載長平之戰:‘趙括至,則出兵擊秦軍……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先輩在面臨這種問題時,已經替後人做出了最好的選擇。”
李世民點頭,笑道:“上次盧家一案,你駁斥朝堂求情的諸公,不宜妄自菲薄,怎麼到了自己身上,一口一個不諳兵事,你是真的有才而不自知,還是有心藏拙?”
李承乾道:“父親,臣是真的沒有做過中軍指揮,毫無兵事方面的經驗,絕對不是藏拙。臣方才所答,都是紙上談兵,大規模作戰,不只是人命關天,更是關乎朝廷安危,豈能兒戲?”
李世民深以為然,道:“處理完與吐蕃和親,安排完你那一堆亂七八糟的奏疏條陳,順手滅了高昌,朕就要集中兵力征討薛延陀。到時候你跟著一起,你指揮,朕看著,若有錯漏,朕直接給你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