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乃南京門戶,更是江南重鎮。
所以,打算往南發展產業的晉商,肯定不會放過這樣一個據點。
晉商之中,在鎮江最有份量的是曹家,巧合的是,曹家重點經營的便是米糧生意。
民以食為天,這個道理亙古不變。
所以不論任何時候,米糧生意都會帶來利益。
況且封建時代,社會對農民階級的壓迫更加嚴重。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天下都是田地,但是被餓死的人,卻還是農夫。
那麼糧食呢?
很簡單,自然是商人出錢給買去了。
那麼這些買糧食的銀兩呢?
要交賦稅呀!
結果,大部分都被朝廷徵稅,然後卻進了那些貪官汙吏的腰包之中。
明朝的賦稅,是直接徵收糧食的。
然而這些糧食被徵收以後,還是會變成現銀。
要不然,朝廷哪裡來的銀子?
這一來一去,就又給那些貪官汙吏們可操作的空間。
而有錢沒勢的商人,便只好在這個關節中,想辦法來謀取更大的利益。
曹家驚訝米糧生意久了,對這裡面的門道自然很熟悉。
開始,曹家還有買通漕運衙門的想法。
可是最近江淮缺糧情況非常嚴重,漕運衙門又是專管水路運輸這一塊的,自然很多雙眼睛都在盯著,這個時候漕運衙門的人能被買通或許有可能,但是漕運總督蘇茂卻是無論如何也不敢犯事的。
所以對於這個油鹽不進的漕運總督,曹家想不到辦法,便只能另外找人。
巧的是,他們找到的人,卻是鎮江水軍的監軍太監,一個叫做王羽的太監。
魏忠賢掌權以後,為了更加直接地節制兵馬,便在許多軍隊中都設立了監軍太監,讓他的人分散到各大軍營中去督軍。
這個王羽,便是這批監軍太監裡的人。
和李實一樣,都屬於是魏忠賢的屬下。
可不一樣的是,李實的年齡和資歷都要勝於王羽,特別是年齡方面,李實比王羽大了十幾歲,也比王羽早進宮十幾年。
只不過王羽,因為他機靈的原因,被魏忠賢收為義子,所以才得到了這樣的機會,可以來到外面鍛鍊。
監軍太監,而且還是鎮江這種沒有戰事的地方,毫無疑問,這個王羽是來‘渡金’的。
一旦‘渡金’完畢,等將來回到京師,等於便有了資歷,然後可以被推舉重用。
在魏忠賢當權的時期,明朝的太監,若是能有機會,哪一個不是青雲直上的?
要是再機靈一點,能夠得到皇上的青睞,那便又是一個魏忠賢!
很顯然,魏忠賢對那些文臣,特別是東林黨的人非常怨恨。
所以,他不但自己要掌控權利,還要培養一些,可以幫助他掌權甚至是在未來,能夠接過他權利的人。
這些人毫無疑問,都是太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