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陽縣衙坐北朝南,有大門三間,大堂面闊五間。
縣衙內包括門坊、大門、儀門、大堂、二堂、東西花廳、偏院、後院、花圃、膳房、茅廁、獄房、三班六房等,東西花廳則為縣丞衙、主簿衙、縣尉衙、曹吏衙、典史衙等綜合辦公場所,後院為居住區。不過,涇陽縣的縣衙略顯質樸,比之三原縣要差了不少。
院內有若干樹木,其中一棵榆樹高達近十丈。
廳堂及木門上刻有花鳥彩圖,姿態各異。門坊兩邊有石底木製的圓柱,柱上嵌木聯一副:”勤能補拙,儉以養廉。公則生明,廉以生威”。上方門匾則寫有“明德”二字。
經過一段時日的忙碌,修路一事已初見成效,所有道路的路基已全部夯實、填平,現在大多路段已經開始鋪設“三合土”。不過有一處的路段不僅沒有鋪路,連夯實都未能進行。原因無他,碰上蠻橫的鄉民了。
既然是修路,那就不免佔用鄉民的土地,不過在各官吏的威逼利誘下,大多數百姓只能應允,只有極少數蠻橫之人不願被侵佔土地,甚至與官吏產生了衝突。
此刻,馮雁正襟危坐於大堂之上,坐下太師椅乃是自己搬來的,未花費縣衙一個銅子。兩側各站有三名手執棍杖的衙役,再上首是手握腰刀的王朝、馬漢。
看著大堂之上七八名前來告狀的百姓,馮雁仔細聆聽著。
“大老爺,額們的土地咋能侵佔麼?莫有賠錢,額就去長安告狀!”一名身材魁梧的壯漢怒聲道。
又一名清瘦的漢子大聲嚷嚷道:
“從額滴土地中間穿過去咧,咋能如此修路麼?少說佔了二畝地!”
其餘幾人紛紛附和。
馮雁微微一笑問道:
“各位鄉民,小麥種子可都換成好種子了?”
“嘿嘿,換咧!”
“多謝大老爺……”
“各位鄉民,本縣令擔心來年收成不好,於是四處尋購優良的種子與你們交換,此乃利民之事!而修路亦是如此,本縣令費了很大周折才湊齊錢銀用於修路,道路暢通後,來往甚是便利,為何爾等偏要阻撓?”
幾人臉色尷尬,不過還是狡辯道:
“大老爺,額們知道縣衙是為百姓好,可是佔了土地應當賠償,少了收成苦滴還是額們。”
“揍是,一碼歸一碼,該賠償還是要賠償。”
這幾個鄉民又開始吵嚷,馮雁皺了皺眉心想,如果賠償幾人,其他鄉民也來此討要又該如何?
這時奚主簿湊近說道:
“大人,依我看還是關起來吧。此等刁民對縣衙的善事視而不見,偏要索要賠償,乃鬧事之刁民也,不得不懲戒一二!”
馮雁聞言也覺得是個好主意,不過如此而為對自己的官名不好。
此時,眾衙役早已沒了耐心,對付一般百姓,縣衙一向強勢,以前徐縣令在位時哪有鄉民敢來鬧事,早用殺威棍打出去了,甚至會投入牢房餓上幾天,或者唆使別的犯人痛打一頓。幾番折騰下來,敢鬧事的百姓如能站著走出縣衙,那就要燒高香了。
此刻一名役頭怒聲道:
“大人,修路乃造福全縣百姓之舉,此等刁民竟敢聚眾要挾,不如杖責二十以作懲戒!”
鄉民聽聞此言立即惱怒起來,大聲嚷道:
“官府是為民做主之地,一言不合就要打棍子,額們要告到長安去!”
“官府欺負百姓咧!官府欺負……”
“大堂之上不得無禮!”衙役呵斥道。